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专家为您支招

(1/2)
明珠号

举报

举报原因:
东方资讯  >    健康 频道  >  正文

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专家为您支招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高树灼)3月24日,“世纪婴儿”猝死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一。“世纪婴儿”千千母亲发布讣告称,2000年0点0分出生的“世纪婴儿”千千去世,年仅25岁。据报道,千千的死因是心源性猝死。人们在惋惜的同时,“猝死”话题再度引发热议:“年纪轻轻怎么就猝死了?”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内科康慧元医生介绍,心源性猝死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据国家心血管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高达54.4万,位居全球首位;每1分钟就有一人倒下,而院外抢救成功率不足3%。“30岁至63岁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猝死事件提醒我们,青壮年群体的猝死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为什么猝死盯上了年轻人?康慧元表示,主要与部分年轻人长期压力大、作息紊乱、过度疲劳、忽视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其中,长期慢性疲劳以及精神紧张处于应激状态,是无明确既往病史青年人猝死的重要诱因。

康慧元提醒,早期识别猝死前的8个危险信号,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警惕:昏厥,不明原因疲乏;眼前发黑;心慌、心跳过缓;胸闷、胸痛、气促;肩颈、手臂放射痛;手心、颈部、后背、脚掌等大量出汗;反复发生的胃肠道不适;四肢麻木。存在猝死高危因素的人,如果出现以上不适,建议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预防心源性猝死:

健康饮食:高纤维、低脂肪和低盐饮食有助于降低心脏疾病风险,避免暴饮暴食,增加蔬果和全谷物的摄入。

规律运动:维持健康体重,根据自己的体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进心脏健康。建议每周3-5次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突然剧烈运动。

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

情绪调节:冥想、深呼吸可降低应激反应,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避免熬夜:注意劳逸结合,尽量保持规律作息。

定期筛查:定期筛查心电图、血压、血脂、心脏彩超等,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热门推荐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