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大医 | 您希望如何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

(1/2)
明珠号

举报

举报原因:
东方资讯  >    健康 频道  >  正文

狐大医 | 您希望如何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刘家碧

编辑 | 袁月

在中国文化中,善终被视为理想状态,意味着离世时无痛苦、有尊严。如今,善终质量越来越受关注。去年10月,《2024中国居民善终质量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采访了三千多人,深入分析了中国善终质量现状,探讨了善终在中国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意义。近日,研究报告项目负责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程明明向媒体介绍了这一研究。

程明明介绍,死亡质量是非常多维且个性化的概念,死亡质量评价受医学、个人、社会和文化等众多因素影响。因此,研究团队从逝者家属、医护、社工等多个社会群体的视角出发,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影响医疗情景下患者临终和家属善终体验的关键因素,从而进一步探讨医疗机构、社区、家庭如何构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善终体系。

《报告》指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在安宁疗护的过程中,家属的角色至关重要。因此,在中国推行安宁疗护,和西方有一定文化差异。在中国的情境下,护理要以患者为中心,而沟通需要以家属为中心。

另外,为提升善终质量,医护、社工需要提升安宁疗护的专业化程度,需要给患者传递更多人文关怀。而现阶段推动安宁疗护,需要同步推动死亡教育,普及并且让更多人接受安宁疗护的理念。

同时,社区也需要形成安宁疗护支持体系。目前,在个人生命的最后阶段,社区支持相对缺乏。根据调查,很多人希望在家里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然而,生命终末期的很多症状没办法在家里得到缓解。如果社区能够提供支持,老人就可以在离家最近的社区走过最后一程。并且,社区不仅仅需要承担医疗功能,还需要有养老院,实现“医养结合”。如何联动各个环节,形成安宁疗护支持体系,提高善终质量,也是未来要研究的课题。

总体而言,当前中国善终质量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是在提高临终患者生命最后阶段的生活质量和满足其心理需求方面。要实现善终,不仅需要改善医疗服务和技术支持,还需要改变社会观念,促进家庭成员之间开放沟通,并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给予心理支持。

程明明最后介绍了《报告》中提升死亡质量、促进善终的具体政策建议,包括加强安宁疗护顶层设计、加大财政投入、培养专业人才、增强社会宣传等。《报告》建议从国家、机构、社区和个人层面出发,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推动死亡教育,提高安宁疗护质量,为传统孝道观念增添新的时代内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热门推荐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