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声光丨杨玲红:石头的灵魂
那时,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找一块平整光滑的大青石片,坐着它从半山腰一口气滑到山脚。如果运气不好,中途石片破裂,等待我的便不仅仅是裤子臀部的破洞,还有大人放在门口的柳条,此时“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便有了更深的含义。如果运气好,在滑行的途中就有可能会因为脚的滑动,翻出一些证明青藏高原出自大海的宝贝,有印着海虫的石片,有已经石化的珊瑚。
只是那时不懂它们的珍贵,有些玩后就随手扔回了山石里,有些觉得可爱便成为自己玩具箱里的一部分,然后丢丢捡捡不知所终。但那山巅的白雪皑皑,那山腰的青石缠绕,山脚的怪石凌厉,那澜沧江的滔滔江水却深深地收藏在了记忆的深处。

后随父母定居于江城涪陵,渐渐对沿岸的江石又有了另外一种情感。
那时,长江尚未因三峡大坝的修建而成平湖,每年都能感受长江丰水时的惊涛骇浪,枯水时的娟秀温柔。特别是枯水时节,由江水带至两岸的鹅卵石便坦荡地裸露在浅滩上,带着被江水冲涮后的灰色,或在阳光下,或在雨丝里,静卧于江岸。它们或成为浣衣妇晾晒衣物、被服的工具,或被带回家,成为压制咸菜的镇石,或成为园林花盆中的衬景,或成为藏家们的爱物。叔叔家则是将其洗净后,压在床尾,用途和含义不得而知,但它的光滑圆润、清凉如水却是我们姐妹夏天的最爱。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曾与同事一起来到位于长江边的珍溪镇。镇外,时值枯水期的长江江水已退至江心,宛如成了一条缓缓行走的溪流。大片河床上,卵石遍布,在阳光下闪着灰白色的光芒,一眼望不到边。我们相约踏上这片石滩,在大大小小的卵石中徜徉。时而捡一片薄薄的圆形石片扔向江水,期待它在江面的点击出透着光芒的涟漪;时而捡起一颗有些异形的石头端详;时而将两枚卵石互击,期待它能绽放出灿若星芒的火花。其间偶得一枚手感细腻、海青色的长形卵石,不由一下想起了西藏,晃觉那山巅之石伴随着那滔滔江水又来到了我的身边,从不曾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