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新闻  >   体育频道  >  正文

从小说到影视,为何要讲好大运河的故事

“改编是在创造,不能失掉自己的声音。”她认为,成功的改编应该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赋予故事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意义。

赵冬苓回忆,采风的过程更像一次“唤醒记忆”的旅程。她从小在山东济宁长大,运河边的童年记忆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涌现,成为她塑造人物和故事的重要灵感来源。

“采访的时候,你不是以一张白纸的状态去的。编剧采风都是带着自己全部的人生阅历、文化积累、知识储备去的,到一个地方,重要的是寻找感觉,一边走一边回溯你的少年时代,你遇到的事情会自动和你的经验融合在一起。”赵冬苓说。

主创采风时遇到了一位会说评话的老人,将其融入了剧中王学圻饰演的角色——周家的老爷子既是叙述者,也承载了运河文化。

《北上》剧本以2000年京沪高速通车作为故事的起点,终点则是当代。赵冬苓“根据终点来设计起点”,最终将故事的时间线定在2000年到2010年之间,重点描写了孩子们长大后的故事。

赵冬苓将《北上》拓展为6户人家的故事,涉及18个主要角色。赵冬苓坦言,这样的群像戏对编剧和演员都是巨大的挑战。“写6户人家的难度很大,观众要认清这些人物也不容易。”但她认为,正是这种复杂性让故事更加丰富和真实。

在《北上》中,大运河之于“花街少年”意味着什么?

赵冬苓认为,大运河代表了传统文化,少年们在成长过程中想离开传统、反叛传统,要离开家乡,但等相对成熟后又会回归传统。“你会发现,这个传统你几乎是离不开的,它就是你身上的血液,就是你的一呼一吸。”【责任编辑:郭韶明,蒋肖斌,张蕾编辑:侯歆钰】

2025 03/25 06:25 中国青年报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

      从小说到影视,为何要讲好大运河的故事

      (4/5)
      明珠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