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作战技术与技能之导弹进攻布势作战技术
导弹作战进攻作战技术是指导弹进攻作战行动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布势作战技术、侦察作战技术、决策作战技术、兵力机动作战技术、导弹机动作战技术、效果评估作战技术和组合打击作战技术等。它是沿导弹打击链分解展开的基本作战行动。
布势作战技术是指导弹作战体系的各要素进行部署的方法。主要包括立体布势、纵深布势、前沿布势、梯次布势、防区外布势、拒止区外布势等。
(一)立体布势
立体布势是指导弹作战体系中的预警侦察系统以及导弹作战平台,在立体的作战空间部署的态势。目的是获取全方位、全纵深的态势感知和导弹打击能力。例如,预警侦察系统中卫星、地面雷达和舰载雷达组成的探测立体布势;空中、水面、水下作战平台构成的作战平台立体布势。
立体布势的优势在于,形成分布式部署态势,感知和控制的范围更加广泛,态势信息的共享更加便利,摧毁或者破坏这种布势的难度更大。存在的问题是,协同比较困难,卫星系统易遭攻击和失效,而且一旦卫星失效,立体布势的优势则大打折扣。
(二)纵深布势
纵深布势是指将导弹作战体系中易受打击的指挥控制中心、重要的预警侦察系统、部分导弹作战平台等,部署在战役纵深的布势。目的是使这些系统免遭精确打击武器的攻击。例如,天波超视距雷达部署于己方的腹地,己方中远程导弹的发射阵地一般部署于己方主要作战方向的纵深区域。
纵深布势的优势在于,兵力部署在纵深地带,难以被敌方发现和打击,可以更方便地隐蔽己方作战意图,保证己方兵力的安全;可以进一步增大己方兵力机动、火力机动的范围和灵活性。存在的问题是,需要导弹有更大的射程,导弹飞行需要更长的时间,导弹的轨迹更容易暴露,为敌方反导作战提供了更多的预警时间和拦截空间。
(三)前沿布势
前沿布势是指将导弹作战体系中的预警侦察系统和无人作战平台,前置或潜伏于导弹作战前沿的布势。目的是通过抵近地侦察和打击,使用低成本的导弹作战体系,实现OODA 作战环的快速闭合。例如,“海德拉”水下潜伏式无人预置系统,可以由潜艇隐蔽前置部署于敌方沿海区域。
前沿布势优势在于,可以抵近侦察和打击,OODA 作战环闭合时间更短,作战使用更加灵活,特别是采用隐蔽预置的无人作战平台,进一步增大了打击的突然性和有效性。存在的问题是,前沿抵近部署,易被发现和遭受打击,而且兵力机动和火力机动的范围十分有限。
(四)梯次布势
梯次布势是指根据导弹射程的不同,将作战平台沿主要作战方向呈梯次布局。目的是可以集中梯次布势的全部火力,对同一区域的作战目标实施火力集中的毁瘫式打击。例如,陆军的战役战术导弹与中远程常规导弹对于同一作战方向,一般采用梯次布势。
梯次布势兼具纵深布势、立体布势和前沿布势的优势,而且更加有利于集中火力用于进攻和防御,同时继承纵深布势和立体布势以及前沿布势的缺点。
(五)防区外布势
防区外布势是指对空中作战平台目标,要在敌方的防空区域之外实施导弹攻击的布势。
防区外布势的优势在于,可以保护作战平台免遭防空导弹拦截。但存在的问题是,需要提高进攻导弹的射程,相应地会减少了作战平台挂载数量,降低了作战平台的作战效能。
(六)拒止区外布势
拒止区外布势是指对于海上和陆上作战平台,在敌方进攻导弹射程之外的布势。
拒止区外布势的优势在于,可以保护作战平台免遭进攻导弹打击。但存在的问题是,与敌方距离较远,需要提高进攻导弹的射程,相应地会减少了作战平台装载数量,降低了作战平台的作战效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