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新闻  >   体育频道  >  正文

“能源容器”的科技密码(瞰前沿)

新型储能接下来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仍需在“固态化、安全化、智能化”等方面下功夫。围绕着“材料创新、安全保障、智能优化”的发展周期,锂离子电池正在不断进化,提升用户体验。传统锂离子电池主要采用有机液态电解质,而有机电解质易燃,因此关键材料创新要靠采用本征不可燃的固态电解质来实现。安全保障方面,科学家持续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和最大容量,扩展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边界,同时保证电池的安全使用。与此同时,业界正在探索使用AI算法寻找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优化电池的制造过程,提升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管控效率,加速锂离子电池的正向设计过程。

这场科技的马拉松永无止境: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团队孵化的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本质安全的固态储能电池,通过长寿命电池体系搭建技术、“呼吸式”电池模组技术,控制电极界面始终处于最优状态,显著提升了固态电池的寿命,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游艇中得到应用;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孵化的清陶(昆山)能源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聚焦于固态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研发,采用纳米级固态电解质、复合正负极材料等技术,实现超高能量密度与长寿命性能的兼顾,相关电池产品在新能源汽车、特种储能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些“黑科技”让我们相信,下一代电池正从科幻走进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正在积极探索新能源汽车与电网双向互动(V2G),通过充换电设施与供电网络相连,未来新能源汽车将在电网调峰中发挥更大作用。以锂离子电池为核心的新型能源系统蓝图还在不断扩展,存在无限可能。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我国能源结构持续向绿色低碳转型,国内各个企业正多线布局储能赛道,在多种差异化技术路径中积极实践,为储能发展瓶颈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超过70吉瓦,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这场储能革命不仅是技术之争,也是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布局。

2025 03/29 05:30 人民资讯 明珠号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

“能源容器”的科技密码(瞰前沿)

(3/5)
明珠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