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新闻  >   体育频道  >  正文

评论丨热土之上,热血常驻——解码齐鲁大地的精神温度

大众网评论员 王爽爱 特约评论员 周清正

在关于“温度”的万千注解中,有人执笔书写春日暖风消融屋檐的积雪的晶莹,有人捕捉恋人相拥时的静电微光,有人记录添柴加薪的跃动灶火……但当脚步丈量过山东的红色热土,指尖隔空触碰过烈士家书泛黄的褶皱,那些被时光浸染的精神密码,正以超越物理感知的方式,重新定义着这个充满人文重量的词语。

铁道游击队纪念碑

打破时空隔阂的,不是数据的洪流

而是历史长河里的余温共振

微山湖的碧波托起一座英雄岛——微山岛,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如同静默的史诗矗立其间。纪念馆内陈列着通体黝黑,四五米长度的鸭枪,当年革命先烈便是用这种自己制作的“土武器”来对抗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洋枪洋炮”。当《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旋律漫过展厅,1943年的枪声便穿透数字时代的音轨,击中我们的灵魂。那支被网民改编成电子乐的经典旋律,恰似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在虚拟空间完成着新时代的“星火燎原”。玻璃展柜里每一道斑驳的记忆,都在与数字荧幕的流光对谈。当土琵琶的余韵邂逅电子脉冲,我们触摸到的,是文明传承的恒常体温。

烟台抗日烈士纪念碑

驱散岁月寒意的,不是生命的重量

而是基因图谱里的精神编码

在烟台山的山麓上,烟台抗日烈士纪念碑见证着岁月的流转。纪念碑下,八千棵翠柏的根系编织成隐秘的神经网络。阳光穿透碑文的刹那,89个鎏金姓名便沿着石阶流淌,与港口起重机的轰鸣、商业街区的霓虹交响成跨时空的和弦。1945年的冲锋号角从未消散,它化作万吨货轮的汽笛,在航道上激荡回响。那些在地下交握的树根,何尝不是民族精神基因的双螺旋结构?当柏树年轮与城市天际线同步生长,红色血脉始终是这座城市最深层的地质构造。

退役军人张洪珠为48名烈士义务守陵

温暖苍凉时光的,不是喧嚣的人潮

而是守望者眼中的星河长明

聊城市高唐县琉璃寺镇徐庙村有一座48位烈士的陵墓,其中,只有两名烈士有名有姓,其余已不可考。在这48座丰碑前,退役军人张洪珠、张曰平父子用六十载春秋写就一部沉默的史诗。在张曰平的影响下,他的儿子一有空闲,也会带着孙子、孙女帮忙打扫陵园,成了陵园的义工。从荒烟蔓草到整饬园林,三代人的扫帚在青石板上划出的,何止是岁月痕迹?当九旬老人说出“烈士就是我老人”时,当稚童踮脚擦拭碑文的虔诚身影叠印着祖辈的坚守,我们看到的是一部活着的精神族谱。那些不可考的姓名并未湮灭,它们已化作春日的蒲公英,飘落在每个清晨扫帚扬起的尘光里,沉淀在每双稚子澄澈的瞳孔中。

在这片被热血浇灌的土地上,“温度”是济南战役寻亲队伍车轮碾过的四千公里风霜,是潍坊守陵人二十三载晨昏定省的执念,更是冲锋号角在新时代谱写的进行曲……当电子乐重构红色旋律,当商业脉搏呼应精神律动,当稚嫩手掌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齐鲁大地正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能量守恒——那些曾被生命捂热的火种,终将熔铸成民族基因库里永不冷却的精神编码。让记忆保持恒温,令信仰永远滚烫。这或许就是最深沉的中国式浪漫。

2025 03/29 09:22 大众网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

评论丨热土之上,热血常驻——解码齐鲁大地的精神温度

(1/2)
明珠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