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内容升级,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和“破局力”
此次大会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指出,中国微短剧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2024年,在海外视听类应用下载量Top100中,中国(含港澳台)应用有19个,同比新增3个,其中2个为微短剧应用;在海外视听类应用收入规模Top100中,中国(含港澳台)应用有20个,新入围者11个,微短剧包揽8席,成为推动中国模式、中国故事走出去的“文化轻舟”。

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新星在致辞中表示,微短剧以其“短平快、轻量化、强互动”的特点迅速崛起,成为传播主流价值、赋能实体经济、推动文化出海的重要载体,要积极发挥微短剧的纽带和引擎作用,推动微短剧更好赋能文旅、文博、电商产业、乡村振兴、公益服务等各个领域,实现从内容传播到价值转换的闭环。
爱奇艺影视文学研发中心总经理张晓媚认为,微短剧的内容升维,需要坚持“短而不浅”,用更精密的叙事节奏,在有限时间里释放最强的情绪张力。短剧需在长剧与微剧间找到更强的吸引点,微剧需从“流量至上”转向“价值共鸣”。
“观众从未拒绝深度,只是拒绝冗长;市场从未缺乏机会,只是缺乏洞察。观众手里的碎片时间,值得我们奉上一记记精准的‘故事重拳’。”张晓媚说。
越来越多传统影视人和青年从业者正积极投身这一新兴领域。在论坛上,已年过七十的演员朱时茂笑称自己是“银发短剧之星”。他坦言,最初对短剧持观望态度,但最终被行业里年轻团队的创意打动:他强调短剧表演必须直截了当,表演节奏要与当代快节奏生活同步,“慢半拍观众就划走了”——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正是微短剧区别于传统影视的重要特征。
在当下,长视频该如何打造跨周期的生命力?受众消费习惯的改变,正在倒逼影视创作范式的转型。
内容创作不仅是单向的抵达,更是一场创作者与观众在认知、情感与价值层面的深度对话。编剧、作家袁子弹认为,谁更能抵达人心谁就能抢夺注意力。“与其去强调题材、时长、集数和节奏的差别,不如说要克服创作的懒惰。所有新鲜的东西都可以为我们所用,我们也是发展中的事物,应该虚心学习各种题材的优势,彼此把合力发挥到最大。”
随着用户对故事情感深度、精神共鸣的需求升级,“情绪价值”也成为行业讨论的焦点。编剧王小枪提到,“情绪价值”的另一个词叫共情,本质是求编剧和观众的最大公约数。从共性上来看,编剧写任何题材都应该往人物类型里面走得更深一点,理解不同人物的所思所想。【责任编辑:郭韶明 蒋肖斌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