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波|中国气候传播的逻辑与路径——评《“他者”气候报道中的社会责任研究》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02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为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在“双碳”背景下气候治理上的立场和政策,讲好中国气候治理故事、传播好中国大力建构气候治理体系与完善治理能力的形象,媒体的气候传播便成为重大时代命题。南京晓庄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吴隽然在其专著《“他者”气候报道中的社会责任研究》中进行了深入探讨。吴隽然副教授在专著中从风险传播的视角切入,采用LDA主题模型分析、框架分析与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考察中国英文媒体的气候传播的发展与变迁,共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气候传播的全球社会背景,建构气候报道研究领域的知识谱系;第二部分对中国英文媒体在气候传播中的社会责任、伦理基础以及气候传播中的社会责任挑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通过LDA主题模型分析与情感分析考察中国英文媒体网站与社交媒体气候传播中的文本主题强度、主题领域与主题结构;第四部分通过话语分析观察中国英文媒体气候传播中的12个框架,通过对它们的分析考察中国气候传播媒介话语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讨论与思考,从气候外交维度剖析了中国英文媒体气候传播更为宏大的社会功能。
专著通过分析西方媒体镜像下中国气候治理形象的流变指出:为更好地传播中国气候治理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媒体必须厘清“双碳”背景下气候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相关概念,与中国气候治理倡议有机结合,加强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国自主贡献”等概念的系统梳理、阐释和解读,为构建中国特色气候话语体系夯实基础。为此,作者提出了五点建议:一、运用气候正义话语框架阐释他者国家立场,争夺气候话语权;二、加强气候变化议题的多传播主体联动,大力开展气候公共外交;三、重视气候生态公民形象建构,讲述他者气候治理故事;四、加强议程设置,打造符合他者利益的气候话语体系;五、强化他者国家媒体在气候报道上的合作,提升国际话语权。
通过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如何提升中国媒体气候传播的议程设置能力,也加强了对中国特色气候治理概念的解读和宣传,为宣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建中国特色气候话语体系夯实了基础。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赵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