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新闻  >   体育频道  >  正文

聊城53岁“新农人”让1200亩地“长出”1800亩的奇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国晓宁 闫修晨

在齐鲁大地沃野之上,一位扎根乡土的“昆虫新农人”,以创新与坚守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答卷。东阿县青源家庭农场负责人张青,从农机服务起步,历经土地流转困境、成本攀升考验,到探索出一条“农田提升—秸秆养驴—驴粪育虫—虫砂沃土”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不仅让1200亩土地“长出”1800亩的效益,更以环保昆虫技术破解农业污染难题,带动乡亲就业增收。

“今年1月16日,中国昆虫学会在我这个农场设立了专家服务站。中国昆虫学会孟晓星秘书长在前年和去年来农场调研,今年第三次来授牌,这是对我们农场的巨大认可。”3月26日,在东阿县青源家庭农场的办公室里,今年53岁的张青拿着中国昆虫学会授予的专家服务站牌子向记者介绍。

农机轰鸣20年:她把“种地难”变成“种地甜”

张青介绍,她的农业之路始于2003年,那时她购置了拖拉机,后来又添了收割机等农机设备,开始为乡亲们提供农机服务。看到乡亲们土地分散、耕种不便,她流转了部分土地进行试验种植。那时老公不在家,她一人耕种几十亩地,慢慢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经验。

然而,土地合同到期时,她面临着诸多困难,粮食价格涨幅不大,地租和人工成本却不断攀升,她一度想放弃种地。但参加职业农民培训后,了解到国家对适度规模经营的认可,她重新燃起希望。此后,农场的农机设备不断完善,流转土地也越来越多。

2016年,张青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承包驴场。“我从小就知道驴粪、牛粪、羊粪能改良土壤,而且农场有秸秆,现在种地用有机肥越来越少,小时候的经验起了作用。”张青说。她认为秸秆长期直接还田可能弊大于利,便开始尝试通过养驴将秸秆转化为驴粪,再用驴粪改良土壤。

2025 04/03 11:56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

聊城53岁“新农人”让1200亩地“长出”1800亩的奇迹

(1/4)
明珠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