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去世后,我开始走上跨越海峡的寻根之路
中新网4月4日电 题:爷爷去世后,我开始走上跨越海峡的寻根之路
记者 朱延静
“沧海桑田,没有什么是不朽的,一切都会以崭新的面貌重生,我们都身处于历史之中活着。”
这是来自台湾青年张遇《黄土家族》书中的一句话。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949年,诗人余光中随父母迁至香港,次年赴台。1949年,士兵张文学随国民党军来到台湾。
洇在余光中心里的乡愁,同样也锁在张文学的眉头。
2024年,张文学的长孙张遇撰写的《黄土家族》出版,其漂泊的一生,被两岸更多的人看见。
近日,张遇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为我们讲述了更多背后的故事……

张遇。受访者供图
张文学是谁?
张文学,生于河南,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台湾度过。
18岁时,从开封高中被拉去当兵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那次跟着国民党军四处流窜,竟回不去家了。
张文学在台湾工作、娶妻、生子,常常买回家的那袋山东大馒头,或许可以暂解乡愁。

婚后一年,张文学夫妇抱着女儿出游。拍摄于1963年,于台湾日月潭。受访者供图
就这样,张文学在冬天没有雪的城市,从一名青年小伙子,磋磨成了一个老人。
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次年,张文学时隔近半个世纪,终于又让双脚踩到了黄河边上的故土。
回到黄河边
返乡的路,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
张文学18岁离家时,家在杞县,来年当他抵达台湾时,其家人回到了老家灵宝。后来因战乱爆发,再也没回过开封,此后他的妹妹张秀兰一家都定居在三门峡市。
就这样,张文学跟大陆的家人失去了所有的联系。

资料图:村子后方的黄河。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