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新闻  >   体育频道  >  正文

黄河之极·湿地之春①丨黄河口十年战“草”记:从窒息滩涂到候鸟归家

如今再次深入曾经的互花米草“重灾区”,已是另一番景象:潮沟边,碱蓬草织就的“红毯”绵延至天际,弹涂鱼在浅滩跳跃,反嘴鹬细长的喙探入泥中觅食。“据监测评估,这些治理完成区域的底栖生物种类增加了30%,观测到的候鸟数量也是治理前的四倍多。”周立城展示监测数据时,眼角泛起笑意。

在方塘河口,保护区的工程师正指导种植海草床和盐类碱蓬。“本土植被是抵御二次入侵的最佳屏障。”周立城解释道,治理完成之后,我们在部分适合的区域通过人工干预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对本土植被盐类碱蓬及海草床进行修复,如此便能将互花米草曾侵占的区域变成本土植被的“地盘”,并不断扩张壮大,既恢复了本土植被,同时挤占了外来物种的生存可能性。凭岸远眺,76公里潮沟恢复畅通,5万亩盐地碱蓬与1500亩海草床构成立体生态防线。

与风浪赛跑的守望者

尽管99%的互花米草已被清除,周立城仍不敢松懈。“2025年还有一年的维护期,在这期间对互花米草露头就打、发现就治,确保在治理期内将其全部歼灭。同时利用卫星遥感、摄像头监控及人工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动态监测,特别是6-9月复发危险期,辅以高频次无人机巡查,确保能够随时发现随时治理。一颗种子随潮水漂来,就可能引发复燃。”

落日余晖中,周立城站在观测塔上极目远眺。十年前,他在这里目睹互花米草淹没最后一片碱蓬;如今,数万只鸟儿正飞掠过新生的“红毯”。“生态修复没有终点”他轻声说,“我们要让这片土地记住,谁才是真正的主人。”

后记:当最后一台机耕船撤回岸边,盐地碱蓬的嫩芽悄悄钻出旋耕机的辙痕,招潮蟹在新疏通的潮沟旁举起蟹钳。监测中心的大屏上,代表互花米草的红色像素点已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本土植被的翠绿与候鸟迁徙路线的湛蓝。从“单打独斗”到区域联防,从人工刈割到智慧监测,这场旷日持久的互花米草“遭遇战”,见证着生态治理从粗放到精准的跨越。正如滩涂上重新舒展的碱蓬,每一次生命的复苏,都在诉说人与自然和解的可能。

2025 04/04 13:04 大众网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

      黄河之极·湿地之春①丨黄河口十年战“草”记:从窒息滩涂到候鸟归家

      (3/4)
      明珠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