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AI”潮年丨方寸之间“核”纳百川 他立志做当代“王叔远”
作为一名80后,高华林喜欢骑摩托车,风驰电掣之间尽显英姿飒爽,而核雕无疑是一门需要“静”下来的技艺。
谈及为何会从事这门技艺的传承时,高华林说,“从前家里的老人农闲时会做一些小葫芦、雕刻桃核拿集市上去售卖,到我这一代,从小看到长辈们去制作,产生了想把它持续创作下去的初心”。
多元探索创新之路
核雕技艺传播范围较为广泛,分为南北两大流派,两派又分很多支脉,中原核雕技艺属于北派河南一脉。清朝同治年间从北京传播至山东,进而流传至河南,以河南本地所产桃核——脑纹桃核为雕刻载体,以花篮、衣扣、扇坠、印章、挂坠等为主要创作形式。
从学校毕业后,高华林忙着去找各地老师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高华林发现,全国每个城市的核雕艺人风格都不一样,在不断的学习摸索中,他积攒了不少经验,也萌发出通过创新把中原文化的特色雕刻出来,融入进去的心愿。

“通过汲取现代书画的知识,我在沿袭微雕艺术的基础上,对雕刻技法和工具进行创新。比如,以前大家使用的工具都是锯条、铁,现在用的基本是硬度比较高的白钢,并且,我们会将每一个工具的刀型做更新,雕刻的作品比以前的更加精致。”高华林表示。
高华林所说的精致不单是简单的“精细”,为了让雕刻更加细腻,即使在1毫米的微小空间上,他也希望能精准呈现人物脸部微妙的肌肉纹理和丰富的表情变化。
作为非遗新青年,高华林致力于核雕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不断推陈出新。他说,“通过尝试将商都文化、禅宗文化、黄河文化等中原文化巧妙地融入核雕中,把传统文化雕刻在作品上,希望为核雕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同时,我还通过文创产品的创新,以十二生肖、卡通形象等进行创作,希望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核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