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风筝记忆丨李超:风筝伴我成长

(1/2)
明珠号

举报

举报原因:
东方资讯  >    自然 频道  >  正文

我的风筝记忆丨李超:风筝伴我成长

小时候,母亲便投身于风筝制作,自此,我们家便与风筝结下了不解之缘。风筝制作工艺较为繁杂,涵盖扎、糊、绘、放。每当母亲制作风筝时,我总会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

制作风筝的第一步是“扎”,即用竹条搭建起风筝的骨架。母亲在挑选竹条时,会用手掌轻轻抚过每根竹条表面,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挑出最为合适的竹条。随后,她拿起小刀,熟练地削去竹条上的毛刺,再用细线将竹条绑扎起来,不一会儿,风筝的大致轮廓便清晰呈现。紧接着是“糊”,即用纸张贴合到风筝的骨架上。母亲将事先裁好的纸张轻轻覆盖在风筝的骨架之上,然后拿起糨糊和刷子,从骨架的边缘开始,一点一点地涂抹均匀,确保纸张与骨架贴合紧密,不见一丝褶皱。在糊纸的过程中,母亲的目光始终紧盯着纸张与骨架的接触部位,生怕有丝毫的偏差。后面一步是“绘”,即在糊好的风筝上绘制图案。母亲常说,这一步是风筝制作的点睛之笔,风筝能否吸引人,关键就在于图案的绘制。每当这时,她会拿起画笔蘸取颜料,然后轻轻地点在风筝上,开始绘制。转瞬之间,色彩斑斓的蝴蝶、栩栩如生的金鱼便跃然纸上。

儿时的我,时常好奇地问母亲:“为什么风筝的样式这么多?”母亲总是耐心作答:“世间万物都可以变成风筝,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喜欢的风筝的样子,所以风筝便有了各种各样的模样。”母亲最拿手的技艺是做龙头蜈蚣风筝。制作龙头时,母亲花费的心思最多。她用竹条细细勾勒出龙头的轮廓,那弯曲的形状、昂扬的气势,都在她的手下一点点成型。糊纸后,便是绘制龙头的细节。母亲用浓墨画出龙的眼睛,那眼睛炯炯有神,似要活过来一般;再用彩色颜料描绘龙的鳞片,一片一片,细致入微。制作蜈蚣的身子时,母亲将一个个竹圈依次相连,每个竹圈都糊上彩色的纸,远远看去,就像一条长长的彩带。组装好龙头和蜈蚣身子后,一只威风凛凛的龙头蜈蚣风筝便大功告成。

我最喜欢的是盘鹰风筝,小时候总缠着母亲制作。盘鹰风筝制作难度较高,尤其是翅膀部分。母亲扎翅膀骨架时,每根竹条的角度和长度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风筝飞行的稳定性。糊纸时,她总是选用轻薄又坚韧的纸张,以便减轻风筝的重量。绘制图案时,母亲会在翅膀上画上逼真的羽毛,让盘鹰风筝看起来更加生动。当风筝制作完成后,便是我们放风筝的时刻。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母亲会带着我前往浮烟山。她手持风筝线,将风筝高高地举起,迎风小跑几步后松手,风筝便悠然升上天空。我在一旁兴奋地跳跃、欢呼,眼睛紧盯着蓝天中的风筝,心也仿佛跟着翱翔。

时光匆匆,我逐渐长大,风筝的样式日益多样。如今走在潍坊的街头,卡通形象、动物造型、历史人物、抽象图案等各类风筝随处可见。风筝已然成为潍坊的象征,既代表着这座城市的传统文化,更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与情感。

于我而言,风筝是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从儿时看着母亲制作风筝,到如今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它陪伴我度过了无数美好的时光,见证了我的欢笑与成长,更让我懂得了传承与坚持的意义。风筝,这个小小的物件,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伴随着我一路前行。

(作者:奎文区作家协会 李超)

热门推荐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