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鸣时评丨“百姓书记”王伯祥的“好人好官”定义
“金钥匙”与“摇钱树”:留下永不退休的干部
王伯祥离任时,给寿光留下三把“金钥匙”:蔬菜产业的王乐义,工业战线的陈永兴,教育领域的王焕新。这些没靠关系的实干家,在他支持下撑起了寿光的“四梁八柱”。
今天,当你走进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能看到第七代智能大棚里,菜农用手机控制温湿度;在晨鸣纸业车间,每分钟能生产一公里长的铜版纸;在联盟化工,从盐田里提炼出的溴素占全国一半产量。这些奇迹的起点,都指向那个骑自行车下乡、在地头和菜农一起吃煎饼的“百姓书记”。
时代叩问:谁是“好人好官”?
越来越多的干部开始读懂王伯祥的“三不主义”:不怕担风险、不搞花架子、不谋子孙福。当有的干部还在琢磨“如何不出事”时,寿光的干部们已经把“如何干成事”刻进骨子里。
新时代的考场还在延续。当共同富裕的号角吹响,当乡村振兴的战鼓擂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这样的“闯将”:敢把“乌纱帽”压在百姓饭碗下,敢把盐碱滩变成金饭碗,敢把“为人民服务”写进遗嘱里。
王伯祥留下的,不只是全国最大的蔬菜市场、十强县的工业底子,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密码——当干部愿不愿脱几层皮,老百姓心里都有杆秤。正如他病床上最后的清醒时刻,用颤抖的手写下那个永恒的判断:谁把百姓捧在心上,百姓就会把他刻在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