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追幸福的人》上映 青年导演祝捷接受本报专访 破碎之后 坚定生活
在那几天,我一直在拍她,她叫玲珑,从出生便患有脆骨症,她四肢需要八根钉子固定,一根钉子8000到1万元,而且钉子不是永久的,每隔一段时间需要换钉子。之后,我慢慢知道了他们家住在北京亦庄,于是我又去他们的家里跟拍。当时,我没有想过要拍成纪录片,只是对这些鲜活的人很好奇,而他们也很开心可以接触到自己的生活圈子以外的朋友,我们建立着联系,没想到一拍便是五六年过去了。期间,我们逐渐成为了朋友,我时不时会问他们当下的生活如何,比如知道玲珑该过生日了,我们会一起给她庆生,带她去吃平时没有机会吃到的麦当劳,或者知道玲珑要去天津做手术,我们也会跟着去。
可是,在如此长时间的拍摄之后,我却忽然产生了一种无力感——虽然我能够拍摄出他们生活中足够动人的细节,但是我却没办法表现他们的梦。比如,玲珑一直都想上幼儿园,但是她容易骨折的身体没有办法可以在学校上课,而她的妈妈丁巧也有自己的梦想,这些事情无法在一部纪录片里展现。我当时很想拍他们的故事,一股热血已经冲到了脑门,于是我和副导演王新禹说,要不咱们把他们的故事拍下来吧,把他们的梦想用电影的方式拍下来。所以,在电影的结尾,他们一家人开着卡车上路,妈妈和儿子在车厢外放着烟花,一家人就这样在一起生活,一起在路上拼搏。
很多人都说我是纪录片导演,但是我最开始是学电影出身的,只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去拍摄了纪录片。因为我很喜欢历史和人文的内容,所以我把纪录片当作接触第一手材料的一种方式,如果我的电影改编自小说,我会认为作家讲述的材料是第一手的,而我接触的则是第二手的材料。而在拍摄纪录片时,我能够看到各式各样真实的人物以及完全想象不到的细节和生活状态,比如他们的说话方式、衣着等,我认为这才应该是电影里最鲜活的内容。因此,无论是这部电影还是我之后要创作的影片,我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或者某些纪录片里汲取灵感,给影片加上鲜活的细节,这是我创作上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