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举行建校104周年发展大会

(1/2)
明珠号

举报

举报原因:
东方资讯  >    社会 频道  >  正文

厦大举行建校104周年发展大会

昨日,厦门大学举行建校104周年发展大会。厦门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徐梦秋(左),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郑南峰教授(右)获得南强杰出贡献奖。(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 摄)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佘峥 通讯员 戴佩琪)厦大104岁了!昨日,厦大举行建校104周年发展大会。厦大是1921年4月6日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陈嘉庚的长孙陈立人拄着拐杖参加了发展大会。

很多人对厦大校主陈嘉庚把校庆安排在清明期间表示不解。有人说,海外华侨都会在清明节回家乡扫墓,陈嘉庚可能因此认为校庆日放在清明期间,一举多得。有人后来解读,清明节是中国的感恩节,这是要让厦大学子懂得感恩。

在所有高校中,厦大是极少数每年都举办校庆活动的大学。校方曾解释:一方面是因为厦大学生特别爱厦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厦大师生要通过校庆缅怀校主。

昨日,厦大校长张宗益在发展大会的讲话中,阐述104岁的厦大拥有的信心以及未来的征程。他说,去年,越来越多的厦大毕业生实现了高质量充分就业;赴国家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就业比例连续第九年实现正增长,厦大培养的人才越来越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所盼。

厦大在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上实现多点突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考古新发现”,获批中央科技委审批通过的首个国际大科学计划,落地福建省首个大科学装置,新型高端智库资政服务水平稳居全国高校前列,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全球首个P85-Ab鼻咽癌诊断试剂盒等一批高水平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张宗益介绍,厦大多措并举争取办学资金,拓展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财务状况持续稳健,财务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

104岁的厦大要怎么发展?张宗益表示,厦大要放眼全球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是指在技术、学术或产业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或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人才,以及在 特定产业或领域急需的专业人才),构建以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为主体的创新人才梯队,打造“塔基更实、塔身更强、塔尖更高”的厦大人才金字塔,不断夯实科研创新的人才支撑。厦大将完善更加有利于人尽其才的聘用机制、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健全鼓励冒尖、尊重个性、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政策和环境。持续鼓励教师在不同维度上“争当状元”,积极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铺路搭桥,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甘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努力产出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成果,鼓励长周期、持续性的研究。

在创新体系上,厦大强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聚焦产业创新的共性科技问题开展联合攻关,搭建校企联合研发等平台,建立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协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链接

两项厦大校级最高奖项揭晓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 佘峥 通讯员 戴佩琪)

昨日的发展大会揭晓了南强杰出贡献奖和嘉庚奖章,都是厦大校级最高荣誉奖。

南强杰出贡献奖始于2013年,是目前厦大校级奖教金中,颁发给老师的最高级别奖项,每名获奖者奖励20万元。今年获得南强杰出贡献奖的是厦门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徐梦秋,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郑南峰教授。

另一个揭晓的大奖是“嘉庚奖章”,这是厦大授予学生的最高奖项。今年获奖的是厦大社会与人类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房欣杨。校方介绍,房欣杨长期扎根于残障帮扶领域,聚焦乡村残疾人持续发展和大龄心智障碍者就业,打造“憨兜小屋”“憨兜有为”等多个志愿助残样板项目,建成服务点56个,支持残疾人家庭1076户。

徐梦秋:曾参与真理标准大讨论

71岁的徐梦秋教授是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资深学者。校方介绍,1978年,徐梦秋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在主流媒体发文参加真理标准大讨论。他秉持“既要入主流,更要创主流,努力构建厦大学派”的信念,积极回应中国社会规范大系统改革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轴,汲取中外哲学精华,开辟学术新领域,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厦大风格的规范理论。

郑南峰:科研既能“上书架”又能“上货架”

48岁的郑南峰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无机化学家。校方介绍,郑南峰长期深耕表界面配位化学前沿,从分子尺度揭示金属纳米材料催化奥秘,凭借系列高选择性催化剂突破国际技术封锁,以原创性界面配位保护技术攻克铜抗氧化难题。他坚守既能“上书架”又能“上货架”的科研理念,急产业之所急、研国家之所需,带领团队勇闯绿氢制备“深水区”,以多项颠覆性成果助力产业化发展。

热门推荐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