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申名"进行时|高山石厝旧颜不改 云端古村开启新篇

(3/4)
明珠号

举报

举报原因:
东方资讯  >    国内 频道  >  正文

厦门"申名"进行时|高山石厝旧颜不改 云端古村开启新篇

修旧如旧

焕发石厝新生 守护古村乡愁

俯瞰白交祠村西北角,不少石头厝依山势而建,留有清代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代印记。说起闽南古厝,红砖厝最为人熟知,其实石头厝同样是一种主流特色民居。

据统计,村中现存40余栋石厝建筑,基本无人居住,大多就地取材,用石头筑墙,有的用鹅卵石垒砌,有的以统一大小的条石按一定图案砌起,更为精致美观。石厝屋顶大多以歇山式与悬山式设计,保留闽南燕尾脊,能有效抗风挡雨。更精妙的是“明厅暗房”——前厅无墙,山风穿堂而过;卧房仅留小窗,冬阻寒流,夏纳凉意。

这些石头厝体现了山民生活智慧,白交祠村以“只修不建、修旧如旧”的原则守护它们。在《同安区莲花镇白交祠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2020-2035)》中,白交祠村被划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三个层次,其中,核心保护区为10.37公顷,包括庙宇1座、祖厝13座、民居8座。

目前,已有6栋石厝修缮完毕。建于民国时期的门口田31号祖厝规模最大,建筑面积达58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前埕、前厅、天井、过水廊房、主堂组成,两侧有门廊及护厝。白交祠村村委会副主任杨孙和说:“这座祖厝以后可以用于文旅服务,带给大家原汁原味的体验。”

保护不是封存,而是让古厝“再生”。在规划中,门口田31号将与邻近的91号、68号串联活化利用,打造包括创客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及精品民宿的石厝群。莲花镇村建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在传统建筑上保留原始风貌,在景观环境上保持传统村落肌理,彰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原则。”

活态传承

共存多元文化 紧握时代机遇

当前,白交祠村以“传统文化为核,乡村旅游为心,生态山水为底”,整合党建文化、民俗文化、山水文化、茶薯文化等内容,整体打造集生态、文化、度假、休闲、教育及旅游于一体的“厦门党教地标·高山文旅村落”,让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1986年和1997年,习近平同志两次来到军营村和白交祠村访贫问苦,因地制宜提出“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发展思路,为这两个边远山村的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指明了方向。当年的贫困户杨文王作为亲历者,其旧居至今保留着过往样貌,成为同安区“初心之路”文旅动线的重要节点,每年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不仅如此,白交祠村还留存着亮眼的传统文化瑰宝。在山间传唱数百年的莲花褒歌,由劳动人民在劳作过程中即兴创作,多以男女对歌的形式进行,内容包括爱情类、农作类、道德类等,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莲花褒歌在白交祠村活态传承。2013年起,白交祠村开始举办高山春节联欢晚会,村民自编自演的莲花褒歌成为每年的保留节目。多年来,在社会各界举办的莲花褒歌比赛中,白交祠村代表队也是“常胜将军”。

悠久历史底蕴、传统村落肌理、多元文化风貌,在白交祠村同频共振,孕育出独特的闽南文化样本,助力厦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热门推荐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