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不出论文,饶了研究生
作者:西西
我是一名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是我的一天:
上午九点,我坐在书桌前,喝完9块9的咖啡,擦了擦键盘,整理一下桌面,打开了电脑屏幕上最显眼的那个文档;
十一点,我给自己点了份外卖,伴随着下饭剧饱餐一顿,时间到了下午两点,该午休了;
睡醒活动活动身体,看看窗外的花草,聊聊身边的八卦,刷一下抖音和小红书,一眨眼要吃晚饭了;
饭后散步,晃晃悠悠回到桌前,我终于想起来今天的主线任务——写毕业论文。
盯着250字的文档字数统计,我感觉它在骂我。但好在,我并不孤单,全国93个专业类、816个专业认证的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们,都在经受这样的“羞辱”。
先别急着说我们“玩物丧志”,我梳理了一下毕业论文的写作历程,想和你讲讲为什么写一篇毕业论文这么难。
论文开题,
我如临大敌
论文截止的前三个月,导师告诉我,再交不上初稿,今年就别毕业了。这一刻,我开始慌了。
头脑空空的我甚至连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都还没有完全确定,只能先搜集一下资料,看看学术大拿们都在研究什么。
这个过程并没有我想得那么简单,频繁切换于不同的中文数据库、专著、论文、政府报告、调研网站中,明明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却像在看外星电报,语言的晦涩程度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母语到底是不是汉语。
学术界的“黑话膨胀”不是什么新鲜事。弗莱士-金凯德难度级数(Flesch-kincaid Grade Level)一般被用来衡量英语文本的阅读难度,得分越低,阅读难度越高。《经济学人》用这个方法分析了大量大英博物馆提供的博士论文摘要,发现在过去的80年间,各学科摘要的阅读难度普遍上升,平均分数从1940年代的37分左右下降到2020年代的18分,人文社科领域的下降尤为明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