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2/4)

举报

举报原因:
东方资讯  >    娱乐 频道  >  正文

如何看待《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为什么要告别“喜头悲尾”

“别煽情,求求了。”这是《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的节目《站台》表演时飘过的一条弹幕,获得了非常多的点赞。《站台》致敬了朱自清的纪实散文《背影》,讲述父子在火车站离别时因拥抱而引发的笑料。

一旦牵扯到亲情,就容易奔向催泪的轨道。事实上,在前两期节目中,《站台》是唯一一个温情满满的作品,但并没有强行煽情、强行悲剧。从弹幕不难看出,观众对“喜头悲尾”避之不及。

“喜头悲尾”并非原罪,它更多反映的是此前小品类喜剧创作力的贫乏,经由小沈阳对这一现象的吐槽后,观众用该词表达自己拒绝套路化喜剧的态度。

在最新一季的《圆桌派》上,窦文涛请来了喜剧大师陈佩斯,并聊起了这个话题。

著名纪录片导演任长箴认为,“喜头悲尾”盛行的原因可能源于喜剧人的认知:“他们老觉得搞笑这事儿不高级,让人哭才算高级。也就是说,他们得奔着正剧去创作,才觉得最后能下得了台。”

马未都也认为“喜头悲尾”的盛行源自跟风创作。而陈佩斯的回答则一针见血:说白了,就是因为创作能力不足,无法在一个节目内实现笑料的不断翻升,最后只能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收场。

从这个角度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对参赛选手的考验,更侧重于节目“笑果”。为达成这一目的,节目组在形式上给了选手较大的发挥空间,如素描喜剧、漫才、默剧、音乐剧等等,为喜剧的多样化展示提供了一片试验田。

今日热点

热门推荐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