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下一个智能终端,还是另一种人类?

(2/6)

举报

举报原因:
东方资讯  >    财经 频道  >  正文

人形机器人:下一个智能终端,还是另一种人类?

市场预测确实绘制了一幅令人憧憬的未来蓝图。根据高盛的预测,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相当于2021年智能手机市场的三分之一。花旗银行则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7万亿美元,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到6.48亿台。这些数据反映出人形机器人在未来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潜力。特斯拉CEO马斯克更是乐观地表示:“未来,每个人可能都拥有两个机器人助手,全球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将远远超过自然人。”

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是继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下一个爆发点,承载着重塑产业、改变生活方式的巨大期望。然而,资本和技术的狂热背后,我们必须冷静思考: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它是否能带来与热度相匹配的实际变革?

从技术上看,人形机器人的设计本身就充满矛盾。它们试图模仿人的形态、动作和行为,但这是否真的是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在工业领域,搬运货物的四足机器人和机械臂早已证明了它们的高效与可靠;在物流领域,自动驾驶卡车和无人机显然比“步行机器人”更实用。而在家庭场景中,扫地机器人或语音助手已经满足了绝大多数需求。可为什么一旦涉及机器人,“拟人化”的设计便让人欲罢不能?是技术的自然发展使然,还是人类对自身形象的某种迷恋?

这或许可以用心理学中的投射理论来解释。卡尔·荣格曾说,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倾向,会把自己的特质和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上。我们在猫和狗身上看到忠诚和陪伴,在玩偶身上看到无辜与童真。这种心理机制,让人类更容易与外物建立联系。而机器人,尤其是那些被赋予“人形”的机器人,则更是这种投射心理的完美载体。为了让人类感到熟悉,并对机器人产生“拟人化”感受,机器人的外形必须与人类的外形相似。机器人的外形离人类越远,人类对机器人的“感情”就越少。

热门推荐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