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铸剑三十载 一生许国心不改
首先是《大海啊,故乡》。“歌词里说:‘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父亲是大海的儿子。”1926年,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的一个海边小渔村,他对大海有很深厚的感情。少年时,出身于世代行医家庭的他在目睹日寇侵略祖国,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状后,决心弃医从工,投身于航空与造船领域的学习。
“因为在海边长大,父亲最后选择了船舶专业,去了上海交大学习造船工程。”黄峻说。
也正是这一选择,揭开了黄旭华往后与波涛为伴的生涯,更让他在数十年后与核潜艇结下了不解之缘。1958年,船舶专业、业务上过硬、政治上可靠的技术人员黄旭华被选中,调往北京参加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论证与设计工作。
保卫黄河
他这辈子做的这件事
就是保卫全中国
接下来的人生,是《保卫黄河》。黄峻回忆道:“‘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父亲说,他这辈子做的这件事,就是保卫全中国。”
斯人虽逝,言犹在耳,语言质朴,但其中饱含的爱国热忱,让在场所有人不免动容。
时间拨回到20世纪50年代末。
那时的中国,遭遇外国技术封锁,资源匮乏,核潜艇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一个也没有,也缺乏相关参考资料。
这就意味着,核潜艇研制,几乎是“白手起家”,必须一切靠自己,从无到有。
1965年,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在渤海湾的荒岛葫芦岛成立,黄旭华和团队开始了艰难的“荒岛求索”。
没有见过核潜艇,他们就一点一点地从国外报刊的零散信息里“抠”蛛丝马迹,甚至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都是重要的“参考资料”;没有计算机可用,他们用算盘和计算尺开展了数万次的数据运算……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黄旭华的带领下,团队先后突破了核潜艇最关键、最重大的七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