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酒业问题逐步暴露:冲击百亿营收蓝图渐行渐远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金沙酒业已经完成三次董事长更迭、两次总经理更换。这背后,既是对业绩不及预期的“责任问责”,也暴露出管理体系的动荡与混乱。
从侯孝海、魏强,到如今的范世凯、李濮,无一不是出身啤酒系统。“啤酒人管白酒”的模式在业内广受质疑。有业内人士直言:“啤酒是快消,白酒是品牌+文化的长期经营,不能用卖啤酒的逻辑来卖酱酒。”
更重要的是,频繁换帅导致企业战略方向不断调整。年初还在喊出40%增速目标的魏强,在年底就被“实事求是”地替换;继任者范世凯亦坦言:“年初目标实现不了,我们调整。”
如此反复,已严重影响内部执行力,也在外部渠道与消费者中造成不小信任危机。
摘要酒价格倒挂,品牌力受损
金沙酒业近年来的市场声量主要集中于核心大单品“摘要”系列,然而,在“酱酒热”褪去后,其价格体系崩盘的速度令人意外。
摘要·珍品指导价为1199元,实际电商价低至459元/瓶,多地终端价跌破500元,腰斩已成常态。
在贵州乃至全国酱酒市场中,“价格即价值”的逻辑根深蒂固。当摘要价格在消费者心中持续“掉价”,其品牌力自然受损,难以支撑高端定位与盈利预期。
尽管公司试图通过约谈经销商、统一线上售价等方式治理乱价,但效果有限。电商平台仍充斥大量折扣货,经销体系信心动摇、价格体系失控,正在成为金沙的“品牌软肋”。
库存高企+渠道内耗,运营压力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