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二道区的居民,就没有不喜欢劳动公园的!”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座公园曾是“二道河子区”唯一的公园,公园里盛开的花草、闪耀的冰灯、漂过的河灯,无不承载着周边居民的宝贵回忆。
曾于1958年进入公园工作的刘成芳回忆:“七十年代,在劳动公园举办了一次河灯展,各单位自己做了龙、凤等河灯造型,纷纷参展。那次灯展我负责维护治安,门票一毛钱一张,那人是络绎不绝,到了晚上7点,售票口聚集了好几千人,仅靠公园自己人已经管理不了了,领导临时决定不收门票,免费对游人开放,一时间,小小的公园聚集了上万人,一直到晚上11点人才渐渐散去……”

劳动公园正门旧照 资料图片
新建的古典园林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座公园早已不是二道区唯一的公园,但作为附近居民最为热爱的景致之一,始终承载着极高的游人数量,进入新世纪之后,这里每天来访的游人数量,能够达到四五万人次。
光阴流转、人潮涌动间,公园内部的设施也开始陈旧老化,一些建筑也已出现倾斜、裂缝。
2013年,这座公园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造提升,在这次改造中,公园正门建立起了一座高11.7米、宽18.7米的高大牌楼,这也是当时长春最大的仿古牌楼。

劳动公园正门的牌楼 资料图片
一阁、一榭、两楼,三亭、三桥、四台,坐落在整修一新的园区之内。为了体现公园的亲水属性,通过建造廊榭、亲水平台,这座老态龙钟的公园,转身之间,成为一片优雅恬静的古典园林。

修缮之后的劳动公园 摄影/蒋盛松
一位曾在劳动公园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员工说:“只要是二道区的居民,就没有不喜欢劳动公园的。”
几十年间,居住在附近的居民们看着昔日的“二道河子区”变成“二道区”,看着记忆中的那条小河逐渐消失在视线中,看着公园的围墙由最初的铁丝网变成了竹栅栏、土墙、铁墙、砖墙,又变为今天的开放式公园。
公园里茂密的树木周而复始地枯荣交替,不知不觉之间,昔日在公园里奔跑嬉戏的孩子,白发也已爬上鬓角。
这就是劳动公园,对于附近的居民们来说,它是晚饭过后,漫步遛弯的休闲去处;更是远离家乡,出现在寒夜梦中的那缕乡愁。(作者:郭帅)
参考资料
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志》
惠大东 《长春市城区老旧公园改造案例浅析》
杨铖铖 《中式古典的劳动公园》
房友良 《长春街路图志》
沈燕 《伪满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