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新闻  >   体育频道  >  正文

创新“膜”法,向海洋要淡水(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为找到项目所需的高压泵,我们跑了全国很多工厂,最后是在上海的一家小型泵厂找到能用得上的型号。”高从堦回忆,当时物资匮乏,试验样机也是东拼西凑而来。比如,试验所用的聚氯乙烯烧结多孔板、用环氧树脂和玻璃纤维压制出的承压板等器材,都是实验室人员自己动手制作的。

可喜的是,仅耗时一年多,科研团队便成功研制出醋酸纤维不对称反渗透膜,脱盐率可达96%以上,实现我国海水淡化反渗透膜从无到有的跨越。

后来,我国第一个海水淡化研究室在浙江杭州组建。高从堦从青岛来到杭州,继续从事海水淡化相关研究。

1974年,高从堦被推荐为“中空纤维反渗透膜和组器研究”课题的负责人。“当时我带领只有3个人的课题组,因陋就简地建起中空纤维抽丝实验室。”高从堦说,他们决定开展三醋酸纤维素(CTA)中空纤维形成的热致相分离研究,这在我国尚属首次。

这一干就是9年。“我们克服资料少、原材料和设备短缺等困难,逐步筹建了从小试、中试到批量制备的整套设施。”高从堦回忆,通过一次次试验和测试,就在1983年,CTA中空纤维反渗透膜及组器研制相关成果通过了国家海洋局和浙江省科委联合组织的鉴定。该项成果具有操作压力低、透水量大等优点,可广泛地应用于纯水制备和苦咸水淡化,售价仅为国外相似产品的1/3左右,此后迫使国外企业将同类产品价格降低30%到50%。

1990年,高从堦团队成功解决了大型中盐度苦咸水脱盐组件的制膜技术和粘结密封等重要关键技术。1997年,在浙江舟山嵊山岛建成我国第一个自主设计制造的5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项目。2000年,我国第一座1000吨/日海水淡化设备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向海洋要淡水”从理论变成现实。

2025 04/03 06:32 人民资讯 明珠号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

创新“膜”法,向海洋要淡水(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2/5)
明珠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