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新闻  >   体育频道  >  正文

创新“膜”法,向海洋要淡水(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50余年研究海水淡化——

创新“膜”法,向海洋要淡水(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本报记者  顾 春

高从堦(后排左)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受访者供图

人物小传

高从堦,1942年生,山东青岛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膜分离与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海水综合利用及膜分离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是我国膜分离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和反渗透膜工程技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浙江省科技重大贡献奖、10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翻开中国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史,高从堦的名字位列其中。在国内最先筹建“中空纤维反渗透膜”的研制项目整套设施,促使国外相关产品降价30%;建成国内首条反渗透复合膜生产线,实现反渗透膜国产化,打破国外垄断;成功研制海水淡化工程应用的反渗透组件,解决海岛居民饮用水难题……如今,耄耋之年的高从堦仍活跃在膜技术研发的第一线。

迎难而上,“从0到1”攻克海水淡化难题

高从堦与膜技术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那个时候,为解决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我国开始在海水淡化领域进行探索。

早期,海水淡化主要采用蒸馏法,但成本很高,不具备推广价值。1967年,国家海洋局受原国家科委委托,组织全国范围内的科研力量,在北京、青岛和上海三地开启海水淡化研究。刚毕业两年、就职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高从堦,被抽调到青岛,参与反渗透膜的研究与开发。

2025 04/03 06:32 人民资讯 明珠号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

      创新“膜”法,向海洋要淡水(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1/5)
      明珠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