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让千年甲骨获“新生”

(1/8)
明珠号

举报

举报原因:
东方资讯  >    科技 频道  >  正文

数字技术让千年甲骨获“新生”

2024年8月13日夜,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甲骨文实验室”)的一支专项团队,完成了赴韩国采集数据的任务后返回河南。随他们一起回来的,还有7片甲骨实物的高保真数据。这是我国流失海外的甲骨文化遗产,首次以数字化形态与故土重逢。

甲骨文,这一源自3000年前的神秘文字,蕴藏着古人的文化精髓和先民的创造智慧,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变迁。然而,在这些镌刻于龟甲、兽骨的特殊符号被彻底破译前,甲骨文却面临着风化侵蚀、流失散佚等挑战。随着科技的进步与跨学科合作的深化,这一古老神秘的文字,正在实现跨越时空的永生。

破解谜团需迈过三道槛

“此次赴韩国采集甲骨数据过程中,实际上我们采集了8片甲骨数据,因为其中一片因长期风化裂为两片。”甲骨文实验室主任刘永革告诉记者,“尽管韩方工作人员操作非常小心,但仍无法避免甲骨片出现小块脱落的情况。”

自“甲骨文之父”、金石学大家王懿荣偶然揭开甲骨文的面纱,百余年间,为了破译“文明密码”,我国学者焚膏继晷,至今仍面临三大难关:风化侵蚀严重、大量流失逸散、释读难度极大。

3000年来,现存的甲骨,每一刻都在与风化、虫蛀等自然力量进行着无声的抗争。甲骨本身极为脆弱,在出土、保存、展示等各个环节,都极易因自然与人为因素受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曾无奈地表示:“存在社科院的甲骨,仅仅过了几年,有些字就已经模糊不清,无法辨认。”

此外,因历史原因,大量甲骨散落于海外。刘永革介绍,殷墟出土的甲骨总量约为16万片,现分别收藏于国内外181家博物馆、图书馆、科研院所及高校等机构中。其中,国内约有12万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toutiao@em.eastday.com

热门推荐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