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 三月三 最忆上巳浮江宴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滕王阁序》
“唉!名胜难以长存,盛宴也难得再相逢。想当年兰亭宴饮的盛况已成了过往,西晋时繁华的金谷园也早已成了废墟。”
坐在滕王阁上的王勃,一定怀念着那些邂逅过的繁华与盛宴吧。令他最记忆犹新的,大概是每年三月初三日,长安城内的上巳浮江宴。
天之骄子,年少成名
据说,隋朝大儒王通的孙子王勃是个天才,六岁就能做文章。可谁曾想,太原王氏的天之骄子,年纪轻轻会跟着长安郎中曹元学医。但他偏偏年轻气盛又不踏实学医,常常对时下流传的诗歌风格表达不满,说现在人作的诗皆空洞无物。大伙儿佩服他的勇气,王勃竟因此名扬长安。
麟德元年(664),右相刘祥道巡察关内(潼关以西的王畿附近),王勃向他上书自荐,刘相公直呼他为神童,并向天子举荐他。后来,唐高宗李治召见王勃,当面考察。王勃旁征博引,天子对这个博学的孩子分外赏识:
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
王勃做官了,得到了“朝散郎”的官职。这是个从七品上的散官,并不负责具体事务——因为他太年轻了,才十六岁呢,未到二十岁的弱冠之年。可朝散郎已经足以彰显这位得意少年的身份。沛王李贤比王勃还小几岁,他听闻王勃的才学,十分仰慕,便让他来到王府侍读。
坊间都有个传闻,说王勃年纪轻轻就能写出那样好的文章,是因为有个诀窍——“饮墨”。他写文章前,并不细细思考,而是研墨数升酣饮,饮够了便蒙头大睡,睡醒后提笔做文,自如挥洒,一字不改,人们称之为打“腹稿”。王勃听后无言苦笑,“饮墨”自然是讹传,这世上哪儿有喜欢饮墨之人。可他写文章前的确爱酣饮,只不过饮的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