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得心安即安隐——安平泉(安隐寺)遗址公园

许闯/摄
新建的遗址公园,在山门南面复建了“灵山贡秀”石牌坊,背面横额刻“古刹名泉”四字,两侧石柱刻联“山中藏古寺,门外尽劳人”。进山门,左侧高耸的水杉林下复建单檐仿宋六角攒尖的香雪亭,亭旁安平泉水澄波如镜。亭台前不远处,移植而来的数株梅树长势正好,暮春暖暖的阳光下,枝头青小的梅子酣睡。在山门以南,依据史料复建宝幢。距宝幢不远处的上塘河北岸,立石碑以纪念安隐亭及宝幢渡。另安平晚钟、许庄红叶、段浜观梅等过往景致皆立有石碑,刻字以为纪念。公园西南侧建诗词长廊,将苏轼、陆游、孙士毅、沈谦、康有为等昔时文人墨客游览此地感受的诗词集于一隅。长廊尽头建公园西山门,山门横额上题“翠微幽梵”,以记万历十二年(1584)安隐寺殿额。在安隐寺遗址旁,在那些载于典册的文字中,在古树清泉的陪伴下,或许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与前人共情,感受那段隐匿于时光深处的安平过往。
此前,读到银江老师的《又见苏村桃李》:
清明未至
雨先落满了塘河
水在河里排着队
看塘岸上新栽的桃树李树
仿佛小小回家了
苏村遁入记忆
依旧姓苏的苏珹名府
进进出出的人大多不姓苏
没有人认出苏小小
没有人理会缤纷的落英
半是欣喜半惆怅。遁入记忆的,除了苏村,还包括其他许许多多。不过总还有人记得的,譬如赵焕明老师,譬如银江老师,譬如我们……因之,这个遗址公园的建立,或能抚慰些许意难平。
遗址公园内,登山步道前的山脚下,一坪二月兰涌起一片花湖,蓝紫色的调性不着痕迹地中和了密集的热烈,芳香淡淡地伏在低处,吸引游人靠近它们的欢乐场。沿登山步道上行,山风轻拂,树叶微响,仿佛安平晚钟的余韵杳杳。登上东来阁远眺,临平便大大方方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