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大医 | 家长必看!科学干预孤独症,谨记四个关键词
此外,从“一对一”到集体环境的过渡时机要把握好。这个时机的把握与孤独症儿童的进步和能力提升息息相关。一般来说,理想情况是这个孩子在一对一场景中指令、安坐、应答等能力都适应良好,并且具备较好的泛化能力就可以尝试集体环境适应了,由小组集体课慢慢向真正的集体场景过渡。小组集体课一般由3个特教老师、8个能力水平差不多的孩子进行社交、认知、规则等的教育干预,是进入幼儿园小班的过渡。
不过生活中,很多家长等孩子长到三四岁,不做评估,不管孩子能力如何,就直接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这些孩子中有一部分能适应和进步,但也有一部分可能衍生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问题行为和情绪等,无法在幼儿园继续上学,反而得不偿失。
还有一点要注意,社交干预有别于单纯的认知干预,虽然口语指令的执行需要认知工具作为载体,提升社交能力的同时可以提升认知能力,但要防止顾此失彼,只做认知而忽视了社交。
语言干预是很多孤独症患儿家长最主要的诉求。我们常说,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因此家长要知道,孤独症儿童真正欠缺的是交流性语言,不能仅仅停留在“我的孩子会说”上面。
“我经常遇到干预一段时间复诊的孤独症儿童发声性语言出现,能数数、背诗、认识颜色,甚至能背诵大段的故事,但依然不能与人交流,不会回答‘是小男孩还是小女孩’等问题,分不清‘你我他’代词使用,或者答非所问、自言自语,这就不能算是真正有效的语言干预。甚至为了迎合家长需求,有些机构还存在一些强迫性的“开音”治疗,这对孩子的身心反而可能造成进一步损伤,不推荐尝试。”马扬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