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大医 | 家长必看!科学干预孤独症,谨记四个关键词

(1/4)
明珠号

举报

举报原因:
东方资讯  >    健康 频道  >  正文

狐大医 | 家长必看!科学干预孤独症,谨记四个关键词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副主任 马扬

编辑 | 袁月

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孤独症儿童成长。当下,大数据、AI 等前沿技术在孤独症诊疗领域持续发力,为孤独症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与此同时,传统行为干预方法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各类新兴的治疗手段,一同构成了多元的孤独症干预体系。然而,这也让家长和医生在众多选择面前,陷入了眼花缭乱的困境。

北京健康科普专家、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副主任马扬,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提醒广大家长:对于孤独症,早筛查、早诊断固然关键,科学的干预治疗更是不可或缺。家长们应保持清醒,牢牢把握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社会交往障碍。因为只有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才能让他们在日后的生活里,在合适的场合,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

从“一对一”到集体环境过渡

马扬指出,社交干预并不是把孩子放到小朋友堆里或直接上幼儿园就好了,他们要先学会跟成人沟通交流,理解成人的眼神、面部表情、姿势动作,听从成人的口语社交指令。成人有更好的示范效应,因此建议孤独症儿童首先要进行的是一对一的社交干预,能力提升后再到不同的场景进行泛化,再到集体环境去适应。

社交干预能否做到指令泛化很关键。儿童语言发育过程是先理解再表达,因此执行指令也是从简单到复杂,再到指令泛化。泛化是指人和场景的泛化,有些小朋友对妈妈或一对一老师的口语指令敏感,同样的指令其他人说却理解不了;还有的小朋友仅仅在固定的场合比如机构教室听指令,换一个场景效果变差,这都是没有做到指令泛化的表现。对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干预,复习、适应和泛化尤为重要。

热门推荐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