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葛树丨吴天胜:栽秧不怕连绵雨

(1/2)
明珠号

举报

举报原因:
东方资讯  >    自然 频道  >  正文

黄葛树丨吴天胜:栽秧不怕连绵雨

栽秧不怕连绵雨

文/吴天胜

清明前后,秧苗才高约半尺,心急的农民已迫不及待地开始栽秧了。

秧苗是惊蛰后撒进秧田育好的。育秧是技术活,年前买好的谷种被父亲用温水泡一整晚,然后装进箩筐,捂上棉被,两日后就发芽了。

那两日,父亲已把秧田平整好。秧田要选泥软、肥沃、水源充足的水田。那块田从去年秋收后一直蓄着水,泡了一个冬,泥土特别软和。头年的稻茬腐烂在田里,成了最好的有机肥。平整前再犁一遍,耙平,分成一米宽的畦,用长条凳或木板将畦刮平,就成了育秧田。父亲将冒出白芽的谷种均匀地撒在畦上,覆上薄膜,只等它安静地生长。

此后,父亲每隔几日便到秧田察看,时不时地揭开薄膜,给新长出的秧苗透透气,如同养育儿女一般。这种养育很重要,需得仔细。如没盖上薄膜,恰遇倒春寒,会把谷种冻坏。倘若天气热,没把薄膜敞开,又可能“烧”死谷种。毁了谷种虽可补种,但却耽搁工夫,最后栽秧、收谷等农事都要走到别人后面,招人笑话。

因了父亲的仔细,我们家的谷种很少出现冻坏或烧死的现象。秧苗长至两寸高时,天气逐渐暖和。揭开薄膜,秧田一片嫩绿。微风吹来,秧苗你拥我挤,纷纷滋长着要栽入稻田的心思。

小时候,没有机械化,栽秧全靠人工。为了帮助大人们干活,学校特地放了农忙假。

其实,谷雨才是最适合栽秧的季节,不冷不热,宜于秧苗扎根分蘖。可是,谷雨连着清明,那段日子天始终下着雨,父亲称它为连绵雨。

我和哥哥站在屋檐下,望着满天的细雨,有些畏难,不想去栽秧。

母亲就说:“栽秧不怕连绵雨。”这话,几乎每年都听说,许是祖辈传下来的俚语,那时的我却不太懂。母亲解释说:“如果非要等到天放晴了再去栽秧,不但会错过适合的季节,而且会影响以后一连串的农事。正如人生有些事,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母亲的话我们似懂非懂,却仍然披上蓑衣、戴上斗笠,不再顾及下雨,纷纷下到田里。

最先栽的是一块大田,队上的人叫它“十七挑”,约有四五亩的样子。水稻田早被犁过一遍,耙过一遍,且已施上底肥。这些水稻田虽不比秧田好,但也不赖,都是种水稻的优质田。

栽秧最考技术,农活干得好的,不用拉绳就能栽得横平竖直。我们的水平只适合在已打好的行里栽秧。打行是由两人在相对的田埂上将绳子拉直,用木棍固定在田埂上,然后顺着绳子栽成行。

站在打好的行里,从田埂处起步,并排等距栽上五六棵秧苗,边栽边退。我们栽得歪歪扭扭,行距宽宽窄窄。父亲不时提醒着,教我们在退的时候,眼睛要盯着最先栽的那棵。果然,我们照做后,秧苗栽得直溜些了,但比起大人们栽的,还是要歪斜得多。

那时,细雨变成细丝,斜斜地落入田中。雨丝很密、很轻,滑入田中毫无声息。有些雨丝趴在斗笠上,像我们一样不愿下田。聚得多了,积成串珠,每次弯腰,便有几串珠子哗啦啦坠入田中,惊起一汪汪水花,惹得我和哥哥哈哈大笑。细雨中,我们边退边栽,一行行青绿的秧苗在眼前越来越长,越来越宽。

彼时,从田坎上路过的队长就会考我们:“你们几个读书娃儿,哪个来说说为什么要退起栽秧?”

我的课外书看得多些,马上接嘴说:“布袋和尚有一首诗是这样说的,‘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凉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退是一种智慧,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进。”

队长大赞,父母也很高兴,仿佛看到田里的秧苗正在茁壮生长。

“十七挑”果然大,即使全家总动员也要栽两天。栽完最大的一块田就剩一些小田,小田栽起来要快得多。

连绵雨下个不停,我们栽秧也不停歇。要连着忙碌一周多,所有水田才能栽完。剩下的干田则要等油菜或麦子收割后才能栽了。

秧苗栽下后,一两天后就能扎根。这期间,父亲还要去补栽。他会在我们栽得过稀的地方补上一两棵,或将漂起的秧苗重新栽进去。原来,我们在边退边栽的时候,一些秧苗栽进了我们踩过的脚窝里,秧苗扎不住根浮了起来。

几天下来,大人们累得腰酸背痛,直不起腰来。我们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吵着说腰痛。大人们佯装要打,乘机在我们的腰上挠几下说:“小娃儿哪里有腰嘛。”我们痒得哈哈大笑。

笑声穿过细雨,飞入稻田。秧苗在笑声中快乐地分蘖、拔节……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版面欣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朱阳夏责编:李奇,陈泰湧 审核:阮鹏程

热门推荐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