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练兵”的“冲击波”如何冲刷训练场?看看这支导弹劲旅的实践

(3/8)

举报

举报原因:
东方资讯  >    军事 频道  >  正文

“体系练兵”的“冲击波”如何冲刷训练场?看看这支导弹劲旅的实践

就这样,一秒一秒算,一人一人练,一步一步做,一点一点进步。

数不清的汗水“绘制”出了不同专业、不同课目的精细化训练流程图,也“凝聚”成了不可小觑的战斗力跃升——

全旅战斗准备时间缩短了四分之三,导弹吊装时间缩短了一半,计算时间类课目成绩平均提高两倍以上,某项战法更是在考核中创造了令人惊喜的时间纪录。

每一个强大的体系,都要从过硬的模块开始。而随着新的编制体制、新的武器装备“落地”,很多模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这一点,某雷达连的老兵公祥伟感触颇深。

“之前,我的战位是跟踪员,需要人工跟踪目标,手上任何一点偏差都可能导致导弹偏离目标。如今武器系统可以自主跟踪目标,我的战位变成了拦截技师。”公祥伟说。

战勤人员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战位名称的简单改变,更重要的是在作战体系中找准自身岗位的定位。

“从跟踪员、引导员转变为搜索技师、拦截技师,训练上的转变是颠覆性的。”雷达排长郝忠说,以前的跟踪员只是重复“瞄准”和“盯紧”这样的训练,而现在的拦截技师还要承担“监控”“检查”“计算”等诸多职能。

谈到这,旅长陈怀河也感慨颇多:“从模块之变到体系之变,都要求我们创新训练模式和训练方法,探索新的战斗力生成路径。”

公转·自转

“当体系训练的‘公转速度’加快,各兵种要素的‘自转速度’必须要跟上”

晴空万里,阳光照进塔台。第3架战机起飞时,该旅作训参谋赖明斐终于记住了自己的席位代号——8号。

赖明斐有些紧张。导弹专业毕业的他,记不清模拟训练中击落过多少架“敌机”。这回,却是他第一次看到战机从眼前起飞。

“我是8号,听我声音怎么样?”赖明斐尽量控制自己情绪——这是他第一次和飞行员进行空地语音联络。

热门推荐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