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马拉松:一场“体育+消费”的盛宴
在有着十年跑龄的马拉松爱好者张漾看来,马拉松不只是在自律层面与自己的对话,更是一个对外社交的重要平台,精美的奖牌、有趣的参赛礼品等都是重要的社交货币,也是情绪价值的重要来源。
“马拉松经济学”的珍贵样本
有一个经济学名词,叫作“马拉松周期”,指的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5000美元并不断提高时,会进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全民公路长跑体育消费周期。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场马拉松的价值,远不止于42.195公里的赛道。通过“赛事+”模式,将运动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马拉松经济学”的独特样本正在上海全面彰显。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发布的《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一场大型城市马拉松赛事带动的经济效益可达6亿至7亿元,如2023上海马拉松直接经济影响7.01亿元、产出效益20.12亿元、旅游产业拉动效益7.69亿元。
以静安半马为例,据统计,今年参与比赛的5000名跑者中,有超60%是外省市来沪参赛者,为承接赛事流量,组委会联动周边21家酒店推出住宿餐饮优惠,覆盖至少4000名“跟着赛事来旅游”的参赛者及随行人员。赛事还联合上海久光中心、大宁国际商业广场、静安大融城、大宁音乐广场4家商场超500家商户,为选手提供消费折扣、停车减免及礼品兑换等权益,并发放商圈消费券。赛道终点设运动主题市集及品牌路演,构建“吃行游购娱”消费链条。
赞助商印有俏皮标语的气球飘扬在大宁公园的各个角落,随风舞动,为紧张的赛事注入轻松氛围的同时,将品牌形象更多元地展示给大众。不仅如此,“跑马”人的各类装备也催生细分消费需求,带动户外品牌顺势增长。除了耐克、阿迪等传统户外运动品牌,近些年来,包括mont·bell、Norda、索康尼等小众品牌也进入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