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新闻  >   体育频道  >  正文

法眼|无锡马拉松视频发酵,公共场所拍摄存在隐私权吗?

于静表示,公共场所的隐私保护并非“全有或全无”,法律需要在公共秩序维护与个体尊严守护之间寻求平衡。尤其在公共与私密的灰色地带,应当遵循“最小侵害原则”,既要允许社会监督和正当记录,也要为个人隐私保留不可逾越的底线。

二次传播追责更为严格

在无锡马拉松事件网络发酵过程中,网友对视频中亲密内容的二次剪辑与传播,引发新的法律争议。上海市汇盛(济南)律师事务所律师孟祥兵指出,即便原始拍摄行为合法,二次传播若刻意放大、剪辑私密片段并扩散,也明显突破法律允许的合理边界。根据民法典第1033条,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权,此类行为可能构成三重侵权风险:对肖像权的重复侵害、对隐私权的深度侵害,若加上不当评论,还可能涉及名誉权损害。

孟祥兵强调,法律对二次传播的追责标准更为严苛。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当侵权内容传播量达到500次转发或5万次点击时,可能触发刑事自诉程序。这警示公众,网络传播行为并非法外之地,即便原始内容合法,二次加工与扩散仍可能让传播者承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网友参与此类内容传播时,应充分评估法律风险,避免因“随手转发”陷入法律纠纷。

该事件登上热搜后,不少网友猜测是真相还是炒作。孟祥兵表示,若证实存在人为炒作嫌疑,相关责任人将面临三重法律风险:首先,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可能构成虚假宣传的行政违法;其次,若恶意策划造成公共资源浪费,公安机关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追究责任;对平台方而言,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第21条,明知内容虚假仍予以传播的,需承担连带民事责任。

2025 03/27 08:37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

法眼|无锡马拉松视频发酵,公共场所拍摄存在隐私权吗?

(3/4)
明珠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