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人性,是《棋士》最大的悬念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通常所说的“人设立住”或“人设崩塌”几乎不适用于《棋士》。对于一部明牌打出嫌疑人的罪案剧,观看时却仍然会让人产生好奇。
毕竟,世界是复杂的,很多问题不存在标准答案与确定结果,比如人性的扑朔迷离。好人干了“坏事”,还能不能算好人;坏人做了“好事”,是论迹还是论心?《棋士》通过塑造一个极具复杂度的人物,将人性思辨摆到每个观众面前——人永远是在和自己做斗争,外部的困境往往是内心矛盾的显化。
《棋士》里的崔业,演绎了太多人都有过的一种感受:曾经自以为是人生的棋手——发现自己只是生活的棋子——想重新成为主宰命运的棋士。被现实规训后,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自己失去了锐气和棱角,终究要向社会法则妥协。但与多数人不同的是,他意外获得了一次“逆天改命”的机会,而代价是放下身段,徘徊于道德和法律的边缘。
如果有这样的机会,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棋士》用一种不稳定的动态结构,展现了人生唾手可得的诱惑,与摇摇欲坠的野心。在变动的坐标轴上,正邪善恶的标准都更为复杂,每个角色都活在自己信奉的体系里。
将《棋士》放在腾讯视频X剧场的谱系中,它也证明了国剧可以比我们想得更走心、更细腻、更幽微。在市场迫切给它打上品类和标签之前,《棋士》选择说不。而当我们尝试对它进行定义时,也发现“流动”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
不自洽的欲望
王宝强饰演的崔业是一个围棋天才,但镜头又三言两语勾勒出他身上的一种普遍性困境:欲望与尊严的不自洽。在大时代变迁的棋局中,崔业已经连输数子。他既有一种“不和你们玩”的骄傲心态、厌弃主流成功的逻辑,又忍不住去用主流的坐标系来判定自身价值,由此产生自我辩护的行动、乃至挑战一切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