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价改革促进课堂提质增效

(4/5)
明珠号

举报

举报原因:
东方资讯  >    教育 频道  >  正文

以评价改革促进课堂提质增效

以评促教,提升学生自主建构能力和思维水平

课堂效率低、作业设计低水平重复是造成学生学习负担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加速“好课堂”建设,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提质增效,落实“双减”政策。

将核心素养和“好课堂”的10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依据不同学科、学情、课型等,有机融入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创设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一份“施工图”,而学案就起到了“施工图”的作用。学案让教师在起步阶段有了“拐杖”,在难点处有了“支架”。宜兴市在初中学校多次开展“学案”设计的评比工作,借此推动“好课堂”建设。比如陶都中学一直坚持分层教学,在设计个性化学习的学案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该校在学案的“自主先学”部分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1.我在先学中遇到的困惑与质疑(学困生);2.我的发现与经验(优秀生);3.我帮老师板书或修补知识树(全体学生开始自主建构)。这个设计是分层教学的基础和起点,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先学,接下来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构建环节就顺理成章了。

新街中学的课改起步较早,学校借助苏派教育的“导学案”,在分层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原来的“自主先学”是传统预习模式,多是让学生到书上找答案、抄结论之类的低阶认知要求,有了“好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后,学校的课改升级了,自主先学的目标转向提升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和思维水平。

“自主构建”是“好课堂”建设推进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点。改革伊始,教师一时难以从碎片化知识讲授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对于利用“知识树”或思维导图形成学科整体认知的意义认识不够,不能从建构与学习能力提高的角度认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市教师发展中心多次组织教研员、名师上研究课、示范课,就自主建构环节的教学设计、教师教学行为、学生表现的评价等作出具体阐释。陶都中学负责教科研工作的副校长贺业良、谭秋芳还引领学校各学科组、备课组进行教研集体攻关。

在推进“好课堂”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不仅要注意对不同学段、学科进行区别化的评价引导,还要注意课型,如新授课与复习课就有很大区别。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着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型决定了学生自主先学、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的组合也不一样。同时,不同学校不可能“齐步走”或“一刀切”,要依据不同校情、学情采取适切的策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多数中小学校长有一个共识,认为常态化使用“好课堂”评价表解决了三大难题:一是教师能结合“好课堂”评价指标备课、上课,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二是学科组、备课组能结合“好课堂”评价指标推进教学中难题的集体攻关;三是学校行政人员的常态听课能将行政力、专业力融入教学管理,稳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下一步,宜兴市将结合新课标、新高考和中考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好课堂”教学改革迈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系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教育局局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toutiao@em.eastday.com

热门推荐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