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到影视,为何要讲好大运河的故事
徐则臣说,他儿时所有的玩具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小时候,夏天游泳、摸鱼、摘荷花,冬天溜冰、在冰上骑自行车,这些都是水与我生活之间自然的关联。所以我很注重这些细节的描写。”在徐则臣人生中很长一段时间内,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作背景。所以,河流与船,是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北上》小说被改编成音乐剧、话剧、电视剧等形式。徐则臣说,最近他自己也一直在“追剧”。
作为原著作者,他说自己看电视时可能比很多人更放松。
“我就跟着电视剧走,该流眼泪的时候我也哗哗地流眼泪。”徐则臣说,他还没看到这部剧时,就有很多人来问他如何评价电视剧,徐则臣回答,只要这个剧是自洽的、自足的、经得起推敲的,那就是成功的改编。
沿着运河,和“花街少年”一起长大
将《北上》这样一部厚重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剧,并非易事。
创作电视剧时,主创选择从一个运河沿岸的小院切入,以一群普通90后青年的视角,展现运河如何融入他们的成长。童年的他们,在运河里嬉戏玩乐;青春期,他们在运河边探索人生的方向;成年后,他们带着运河精神远行,又最终回归故乡,见证时代变迁中的悲欢离合。
姚晓峰表示:“在影像表达上,我们着力还原运河的苍茫厚重感与花街的烟火气息,通过影像语言赋予这条河流鲜活的生命力。”
姚晓峰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呈现运河的文化底蕴,主创团队沿着运河进行了采风,把江苏段的运河从南到北走了一遍,形成了剧集现在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