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1/2)
明珠号

举报

举报原因:
东方资讯  >    社会 频道  >  正文

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本文转自:人民网

座谈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人民网北京3月27日电 (记者刘颖颖)3月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书记张宏森指出,四十载春华秋实、薪火相传,中国现代文学馆40年的奋进历程,体现了党对文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是党领导文艺事业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生动实践,彰显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磅礴力量。四十载众木成林、星光汇聚,在广大作家及其亲属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下,中国现代文学馆成为观察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窗口和文化宝库,日益成为中国文学突出而醒目的标志,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积淀厚重而坚实的基础。

张宏森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提出四点希望。一是筑牢保护根基,守护文学根脉。要将科学保护文学遗产作为首要任务,健全文学文献文物分级分类保护机制,加快构建数字化、标准化、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链条,拓展征集视野,打造彰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文学资源宝库。二是坚持人民立场,完善服务体系。要努力构建多层次、精准化的文学公共服务体系,树立全国文学馆一盘棋格局,推动优质文学资源直达基层,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间,以文学之力赋能精神文明建设,使文学馆成为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气象的重要窗口。三是创新活化路径,焕发时代光彩。要深入挖掘馆藏的思想内涵,积极打造沉浸式、互动化精品展陈,深化数字赋能,构建文学文献文物全要素数据库,加快建设智慧文学博物馆,推动文学资源跨界转化,在数字长卷上绘制贯通古今的中国文学谱系。四是深化学术研究,赓续中华文脉。要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话语体系,努力建设让人敬重的学术阵地,办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完善优秀学术成果评奖激励机制,持续推进客座研究员制度建设,着眼打造人类文明互鉴的文学会客厅,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学所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座谈会上,“人民艺术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谈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对于中国作家、中国文学、中国作协意义非凡,它是我们的一座宝库、一个标志、一种展示、一台扬声器。40年来,中国现代文学馆已经取得了诸多成就和贡献,希望今后文学馆的门开得越来越大,不断增加人气,吸引更多群众特别是青年人了解和热爱文学。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陈建功说,走过40年历程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不断发展完善,不仅发挥着藏品库、资料库的作用,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正在切实朝着巴金先生以及广大作家的初衷和梦想在努力,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洪流中最为璀璨的地标。

展览现场。主办方供图

座谈会前举办了“此地江河浩荡——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回顾展”开展仪式。展览以丰富的历史文献、珍贵的馆藏文物、多样的互动形式,全方位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年来在守护文学遗产、推动文学发展、创新服务大众、文物活化等方面的探索和成就。

据了解,1980年,巴金先生发出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他将筹建文学馆视为“人生中的最后一项工作”,不仅倾尽心血奔走呼吁,更捐赠7660件手稿信札,捐出《随想录》等著作全部稿费,用笔尖的温度点燃文学传承的火种。1985年1月5日,在中国作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现代文学馆宣告成立,茅盾故居被划入文学馆进行日常管理。同年3月26日,文学馆在万寿寺西院开馆;翌日,茅盾故居向公众开放。2000年5月23日,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在芍药居开馆。2024年5月18日,中国现代文学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目前,中国现代文学馆已成为集茅盾故居、图书馆型、档案馆型、展览馆型、研究中心及博物馆型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学殿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toutiao@em.eastday.com

热门推荐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