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得心安即安隐——安平泉(安隐寺)遗址公园
民国时,安隐寺大雄宝殿正中悬挂康有为游安隐寺时书写的“真如堂”匾额一方。大殿西侧以木架搁一大鼓,东侧以木架悬一大铁钟,为寺僧早晚功课所用。大钟铸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沈谦有《铸钟词》记之:“安平寺前人如林,洪炉高峙青山岑……一声尽识江南晓,落月疏星噪寒鹊。”夜阑人静,安隐寺悠远清扬的钟声,飘向三里外人烟密密之临平,成就“东湖十景”之“安平晚钟”。安平晚钟在诗人们的笔下尤其惊艳,明代张祖望《过安隐寺》:“古刹松岚下,相携一径清。山钟云里断,庭鸟竹间鸣。”清孙士毅《独游安平泉》:“……还思缚枯禅,钟声时一两。天风忽吹断,连云落千丈。暝色暗松关,山田水微响。”清俞泰枢游安隐寺赋诗:“隐隐钟声云外出,凌空幢影照苔痕。两行古木开山径,一道清泉对寺门。”

安隐寺(20世纪60年代初)图自:韩一飞
安隐寺南面的上塘河边,立有一座经幢,据《安平院宝幢碑记》载,经幢始建于唐咸通元年(860)。经幢为石塔结构,高约4米,卓明卿称其“高揭云表”。幢身石雕精细,仰莲覆莲,华盖宝顶,气势雄伟,因之得名“宝幢叠华”,为临平“东湖十景”之一。临平人潘云赤《临平三十咏·宝幢》诗曰:“净域寒幢涌,澄波动七层。摩挲一秉烛,溪路日云蒸。”
李春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