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进场,追觅闯入具身智能腹地

(3/8)
明珠号
东方资讯  >    科技 频道  >  正文

鲶鱼进场,追觅闯入具身智能腹地

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这些机器人缺乏自主决策和行动能力。它们只能按照预设的简单程序运行,比如2002年iRobot发布第一款商用扫地机Roomba、采用碰撞式清洁模式,不仅无法根据实际的家居环境进行灵活调整,遇到障碍物还会反复碰撞、甚至被困住,需要人工干预才能继续工作,清洁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进入第二阶段,搭载激光雷达的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出现,扫地机器人可以借助陀螺仪、加速度计等惯性传感器获取位置和速度信息,从而实现一定程度的路径规划;能感知周围的环境,自动避障减少碰撞和被困的情况,智能化程度有了显著提升。

然而,2.0时代的扫地机器人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任务执行上相对被动,主要还是依据预设的规则和指令来工作,对于复杂多变的清洁场景和个性化的清洁需求,应对能力有限。比如,当遇到一些特殊的污渍或不同材质地面需要不同清洁力度时,它们无法主动做出判断和调整,难以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清洁要求。

彼时不乏有创业公司吃到了品类红利,在资本的加持下大肆扩张,短期内实现快速增长。但当目光转至天秤的另一端,却是用户对产品同质化、厂商卷价格的犹疑态度。以至于一段时间里,市场上出现了“智能清洁市场遇冷,创业公司生存艰难”“产品退货率高、交付不出来”等声音。

根据中怡康报告,2023年上半年,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规模为63.6亿元,同比下降0.6%,而2022年其市场规模增幅为9%,这意味着行业发展已逼近天花板。

热门推荐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