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10亿的“穷鬼鼻祖”,做了违背祖宗的决定
纠结而略显拧巴的定位,恰恰暴露了宜家的困局。
02
过去骄傲的卖点,
反而成了最大软肋
接二连三的关店,中国市场给宜家上了现实一课。
曾经毫无对手的宜家,在一次次改变中却把自己弱势暴露无遗。甚至过去骄傲的卖点,反而成了最大软肋。
先说样板间神话的崩塌,偏远反而成了阻碍。
宜家到来中国之前,传统家具城中产品是按照品类区分,沙发区、橱柜区、床品区...而且卖什么就只展示什么,顾客需要靠想象购买家具。
但宜家更新了一代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也让中国人见了世面。
宜家将家居样板间的卖场风格,带入了中国市场—— 顾客第一次能在普通的家具店里,看到未来的家庭图景。
宜家曾用沉浸式样板间打造“家的想象”,但如今这招开始失灵。
样板间的概念不仅迅速被崛起的后辈学以致用;而且宜家的样板房,对十年前的年轻人可能是爆杀,但现在的年轻人打开小红书,什么好看的房子没有、打开抖音,什么风格的装修没见过?
甚至在社交平台上,年轻人更热衷分享“宜家平替”——在电商平台花一半价格买到同款设计。
更尴尬的是,宜家为了样板间而设计出引以为傲的布局,反而因动线复杂遭人诟病。
当宜家的体验感不再新鲜,人们发现去逛一次宜家变成了负担,去一趟宜家要放弃1天休息时间。
有顾客吐槽一入宜家深似海, “宜家最让人难受的是当你想出去的时候,要跋山涉水,即使是在走对路的情况下走很久才能出去。”
二是供应链神话崩塌:快不过“中国速度”。
过去,拥有大规模采购能力和全球供应链的宜家,在控制商品成本上已经是个“老师傅”。
宜家的核心竞争力曾是全球统一设计+规模化生产,但这一模式在中国市场彻底失灵。
宜家有个一战成名的神来之笔,就是 “扁平封装”。
无论家具是多么奇形怪状,都能像积木一样让顾客自己回去组装。一来节省高昂的运费,二来节省了货物的贮藏和销售空间——这个神来之笔,沿用了半个世纪。
但结果到了物流变态强悍的中国,优势瞬间就不见了,宜家线上配送费动辄上百元,而竞品普遍“包邮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