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发布会20个名字 车企们仿佛在写网络小说
但就像我前面说的那样,给配置命名这事儿其实一点毛病没有,可针对不同的时代背景做更适合消费者的微调,我觉得也是车企们需要肩负起来的责任。
油车时代技术和产品的迭代慢,三年小改款十年大换代,一台车开个十几年都不算落伍。名字又多又难的副作用,可以被超长的时间跨度轻易的抵消,经过长年累月的洗礼,才能变成强化在人们心里的品牌标签。
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名字好记、人们愿意去记。
因为与其说是特立独行的名字有功劳,倒不如说是时间的威力在起作用。
但电车时代里可是没有慢这个字的啊,甭管是电池技术、整车架构、智驾算法甚至是工厂里的生产工艺,可能每隔俩月就得更新一次。新车刚买半年可能就要变成老款了,还是被新款全面吊锤的那种。

给每个新出现的设计或者技术都起一个新名字,不仅消费者这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记忆,甚至还会跟自家之前的叫法产生冲突,干扰大伙的记忆。
最后,只会起到跟宣传配置完全相反的作用。
配置名的数量多少以及理解门槛的高低,车企们真的好好掂量平衡一下,按现在这个路数,说实话我是真记不住。
况且我也觉得,油车时代因为各家的技术大差不差,确实也需要一个响亮的名号来突出自己的不同。但现在咱们自主品牌甭管是三电还是智驾,技术路线都是百花齐放,各有各的牛逼。
就算没有酷炫的名字,同样能做到自成一派。
或许,我是说或许啊,对这个迭代飞快的时代而言,不给配置起名字,只关注技术带来的体验本身如何,才是对大家都好的营销手段呢?
我可不是瞎猜啊,因为已经有车企走这条路线成功了。而且他们家的高管前一阵,还在微博上吐槽了现在取名的趋势。
具体是谁就不说了,知道的大伙发在评论区吧。
责任编辑:随心
文章内容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