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非遗研究走进高等学府 助力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扫码阅读手机版

(2/4)

举报

举报原因:
东方资讯  >    国内 频道  >  正文

热点话题——非遗研究走进高等学府 助力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扫码阅读手机版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文明的独特魅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欢迎。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加有序,我国建立完善了多项制度,其中包括推动非遗学科建设,全国已有21个本科院校设立非遗保护专业。”马知遥介绍说,近年来,天津市开展了非遗研究基地的建设工作,命名了10个高校非遗研究基地。其中,天津大学2023年成立首批5个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2021年,该校“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中心”成为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伯礼院士领衔的天津中医药大学及天津科技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均成立了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多所院校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非遗研究力量雄厚。“例如,天津大学的非遗学科建设致力于非遗学理论建构、教研方法建设、学科交叉融合等多方面的工作。召开了以非遗学学科建设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论坛,建立了我国首个专业的非遗学网,系统编写非遗学教材,连续承担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旅游部委托课题。”马知遥说道。

多元化传承激发非遗现代活力

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火”了起来,而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方式,让非遗“活”起来,促进非遗薪火相传,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也势在必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漫长的时间里,经过一代代传承人不断实践淬炼才形成并定型的。但正因为修习传承的困难,很多技艺已经处于难以为继的边缘。同时,从近些年非遗保护的现状看,相当一部分从事非遗保护的人员身处基层文化单位,普遍存在着年龄较大、学术水平较低等情形,难以完成非遗保护过程中的知识性较强的工作。”马知遥说,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需要走规范化、学术化的道路,这也正是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的意义所在。他表示,依托高校相关学科专业构建非遗项目传承体系,能解决传承人群学历偏低的问题,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和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青年人关注非遗。而将非遗项目传承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借助体系化、建制化建设,还能够激发社会公众对非遗传承的热情。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培训计划,是由文化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起,具有全国性质的传承人培训计划。天津大学从2018年进入高校研培名单,承担了一共9期非遗传承人的高级研修和培训任务。“通过近6年的观察和统计,我们发现最初来培训的传承人,年龄大多是五六十岁。随着研培工作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研培班。这说明,通过各方努力,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已经吸引了很多年轻学子和越来越多的年轻手艺人,自觉地传承和保护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动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中,使非遗传承乏力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缓解。”马知遥说。

热门推荐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