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新实践 今年按下快进键
很快地,你会发现,“蟹博士”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卡通人物。它是“故事领航员”,能回答每个同学的问题,从而解决他们阅读中的难题,它还会抛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故事创编环节,它是创意小助手,以问促思,启发学生构思新奇的点子。
“蟹博士”其实是这所小学开发的AI智能体——通俗地说,它是会展南小学版的“豆包”。会展南小学校长陈惠娟说,“豆包”并非万能的,譬如你要问它《孤独的小螃蟹》的阅读导读,它可能不知所云,或者回答不符合教学需要,因此,符合学校需求的“AI学习搭子”被开发出来了。
在厦门,借助AI技术为传统课堂注入活力,让AI做学生的学习搭子,会展南小学不是唯一一所。
市教育局信息化处介绍说,越来越多厦门学校正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融入课堂教学的新路径,以新技术的创新应用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新样态。
引入“AI学习搭子”,最终是为了创造“一对一”教育场景——传统的课堂,老师一节课只能解答几个同学的提问,而AI技术能让每个孩子被看见,让学习真实发生。
市教育局副局长洪军说,教育个性化、高品质、大规模的共存,一度被认为是“不可能三角”,现在有了AI技术,也许就能实现——在AI智能体的帮助下,能够有更多师生“一对一”的教育场景。
当然,这一课堂“智变”的背后还有一个观察点:越来越多的课程融入了人工智能等元素,并成为跨界先锋——在课程打磨过程中,不仅学科教师和教研员主动“AI+”,也拉上信息技术教研员一起突破技术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