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林随笔|近代上海何以快速发展成为经济贸易中心

近代以来,蚕丝、茶叶长期是上海乃至中国最主要的两项出口商品。1870年,丝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88%,1880年为84%,1890年为65.2%,1899年为58%。在19世纪下半叶,上海凭借在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快速崛起为近代中国的经济贸易中心。其间,丝茶贸易可谓起到了一个关键作用。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
19世纪40年代,“茶叶大盗”福琼多次到访上海。彼时,上海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不及广州。但福琼发现,“所有绿茶以及绝大部分红茶,从出产地运到上海,其费用比运到广州要低,也比任何一个南方城镇都要低一些”,且中国主要的产丝大区也在上海附近,“茶叶、蚕丝运往上海比运往广州更容易”。他断定,“上海不仅会成为广州的有力竞争者,而且将成为一个无比重要的城市”。同一时期,英国第二任驻沪领事撰写了多份有关上海丝茶贸易的报告,预言上海具备超越广州成为英国在华贸易中心的潜力。
中国最主要的蚕丝产区在长三角区域,这刚好是上海的核心腹地。茶叶产区遍布中国南方,但优质茶产区多有直达上海的水路。中国史学家罗兹·墨菲对茶叶和蚕丝的“陆路运输费用”“水路运输费用”进行过比较: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陆路运输200英里,蚕丝每吨运费24镑,茶叶每吨运费21镑;同样的距离,茶叶和蚕丝经由水路运输,每吨运费约14镑。
这种交通运输上的优势,为贸易快速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1844—1845年度,上海出口蚕丝6433包,广州出口6787包,上海占48.7%;1845—1846年度,上海出口蚕丝15192包,广州出口3554包,上海占81%;1846—1847年度,上海出口21176包,广州仅1200包,上海占94.6%。
上海在茶叶对外贸易上取得优势地位,略晚于蚕丝贸易。上海茶叶的出口比重从1844年的2%,一路上涨至1851年的37%。但相对于广州63%的出口比重,差距还是明显的。这是因为茶叶产区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在长江还没有对外开放时,湖南、湖北乃至江西的茶叶主要通过翻越大庾岭或骑田岭运至广州出口。这是广州一口通商制度下茶叶外销的历史惯性所致。
1851年初,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太平军与清军在广西、湖南缠斗,阻塞了从湖南进入广东的传统贸易通道。于是,两湖的茶叶开始沿长江而下从上海出口,让1852年上海茶叶出口占比剧增至61%。经济学家张仲礼因此认为,“从1852年开始,上海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早期海关大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toutiao@em.east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