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是京剧的摇篮

(3/4)
明珠号

举报

举报原因:
东方资讯  >    历史 频道  >  正文

胡同是京剧的摇篮

说到这,戏班中还有一句谚语:“唱戏的离不开棉花地、椿树园。”宣武门外的棉花几条、椿树几条,过去都曾居住着京剧演员,大概有五、六十家。最著名的如荀慧生、金少山、高庆奎、毛世来,张曼君、张曼玲等。这些京剧艺术家不仅生活在胡同中,而且他们所居住的四合院,也是他(她)们每日练功、吊嗓的好地方,演绎着梨园的精彩春秋。其中有一个故事,前四大须生之首的余叔岩,深夜在家中吊嗓时,一些学余派老生的就悄悄来到余家住所的墙外,偷听偷学,成为一段茶余饭后的戏园插曲。

当时专为传承、授艺京剧的科班也都在胡同中,京城最大的科班喜(富)连成初办时,就在西城区的琉璃厂街西南园胡同,后来学员多了,迁移到不远的前铁厂胡同。再后科班学员上百了,才又迁到虎坊桥大街的纪晓岚阅微草堂旧址。尚小云创办的荣春社科班,社址分别在西城区的椿树下二条、椿树上头条和西草场等胡同内。李永利、李万春父子创办的鸣春社办在西城区大吉巷胡同,而著名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则办在东城区的兴隆街上,名字叫街,也可以说是一个大胡同。众多科班在胡同中的四合院中,学艺、练功,翻跟头、打把子,一招一式、一腔一调,师傅手把手传授。京剧唱做念打的美学讲究,在这恬静幽深的胡同中一代一代绵延不断。

还有,京剧与票友的关系是鱼水相依,当年许多京剧票友和票房也都存在于胡同中,比如过去最大的票房是西直门内盘儿胡同的“赏心乐事”票房。这个票房从清末就开始创建,一直存在了三四十年,出了80多位名票,其中还有许多名票下海成为著名专业演员。此外,京城各区大大小小的票房也有许多票友下海,成为京剧名伶或艺术家,包括前四大须生之一的言菊朋、老旦泰斗龚云甫、花脸翘楚金秀山等。

京剧与北京胡同,一个是东方艺术桂冠上的瑰宝,一个是瑰宝产生的空间。京剧赋予胡同历史、文化及艺术的内蕴,胡同则为京剧提供了扎根的生活土壤。西皮二黄的唱段,在胡同里回荡;刀枪并举的武打,在四合院里上下翻飞。在漫长的岁月中,京剧与胡同紧密相连,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合共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图/凤楠责任编辑:韩保林(EN087)

热门推荐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