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大运河勾连了历史、现在和未来

(10/11)
明珠号

举报

举报原因:
东方资讯  >    历史 频道  >  正文

徐则臣:大运河勾连了历史、现在和未来

北青艺评:你在小说里的野心很大,力图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普通国人与中国的关系、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书写出一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

徐则臣:在《北上》中,我借古老河流展示了近代百年以来的民族历史,使之成为审视中华民族发展图谱、悠远文脉乃至旧邦新命的一扇窗口。大运河不只是条路,可以上下千百公里地跑;它还是个指南针,指示出世界的方向。它是你认识世界的排头兵,它代表你、代替你去到一个更广大的世界。它甚至就意味着你的一辈子。

旷日持久的田野调查,改变了我的很多想法:比如镇水兽的摆放和表情,每个地方都不一样;比如山东汶上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尽管现在荒草萋萋,河道漫漶,当年“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遗迹所存甚少,但在现场一站,只10分钟,比之前苦读10天的资料都管用,豁然开朗。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德州。那是一个夏天,根据当地人的指引,我到了运河所在地,一看啥也没有,旁边有个老大爷光着肚皮,躺在躺椅上。我问大爷运河在哪儿,他指给我看,那哪是河道,就是一条路,长满了荒草。大爷摇着蒲扇,说他小时候那还是一条河,还在河里玩水。千年的大道走成河,千年的大河也可以变成路,当真是沧海桑田。

相对来说,有了《北上》的磨砺和经验,我意识到:写复杂性的小说是我的优势。因为经过系统的学术训练,有问题的意识,又生活在北京这样一个信息高度集中的特殊城市,对现实和人的理解你不能不深入,这适合写复杂、多义的小说。

北青艺评:大运河是一条有2500年历史的河,但是你把故事的叙述时间限在100年,放在辛亥革命那个阶段开始,是有特别的什么精神指向吗?

徐则臣:1900年,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进京,是压倒整个清王朝的最后几根稻草。接下来的1901年,对运河来说很重要,1901年光绪皇帝颁布了《废漕令》,运河开始半死,就是从那一年开始的。运河要漕运,得一直疏浚,一旦政府不用了,就没人管了。因为它地势高,经过和交汇黄淮都不安分,泥沙淤积也越来越严重,不再疏浚,运河的命运就从此改变了。这个时间很重要,所以我把小说的开始选在这一年。小说里所有的主人公,几乎都与运河有关。有的是从运河边的花街出发,来到北京,再走到世界去。我小时候生活在乡村,偏僻闭塞,极少有机会去看外面,所以特别向往远方的世界,心中积压了很多出走的欲望,对遥远神秘的世界充满各种想象。责任编辑:孙妍(EN109)

热门推荐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