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天王天后,可能不是人

(3/11)
明珠号
东方资讯  >    娱乐 频道  >  正文

下一个天王天后,可能不是人

DS:哎,这个问题问得妙啊!咱先掰扯掰扯那个“独孤九剑式”的音乐,其实就是那些“走火入魔反而打通任督二脉”的神作:披头士的Tomorrow Never Knows当年让录音师差点掀桌子,这帮人非要把人声倒着放,还在磁带里塞了十几条音轨来回倒腾;王菲的专辑《浮躁》敢在主打歌里只唱“La Jum Bo”三个音节,制作人张亚东吓得直冒冷汗(注:DS似乎也不太了解张亚东,张亚东应该不爱冒冷汗),可是这种“不好好唱歌”的任性反而成了华语音乐另类流行的里程碑。

最妙的是,现在有些独立音乐人开始玩“人机对呛”——比如先让AI生成200个beat,然后故意选最难听的那个重新改编。这种“用AI的错误当灵感”的玩法,简直像武侠小说里把对手的毒掌转化成内功心法的情节。

未来的音乐江湖可能会分化成三个门派:少林派(AI流水线),批量生产精准但平庸的BGM;逍遥派(人机合体),像黄药师搞奇门遁甲那样玩技术(注:逍遥派与黄药师其实没啥关系);古墓派(纯粹人类),死磕肉身极限,专修“玉女心经式”的极致表达。

至于共存之道,你看便利店货架上既有速溶咖啡也有手冲套装就明白了,有人要效率,有人要仪式感。

技术的低门槛解放了创作力,但也稀释了平均质量;艺术的高门槛逼迫人类突破自身极限,却在痛苦中催生新的可能。或许真正的颠覆不在于AI能否写出贝多芬级别的作品,而在于当机器能轻松产出“合格品”时,人类是否敢于创作那些“错误但伟大”的作品,正如电音颠覆摇滚、嘻哈颠覆流行(注:DS对音乐有自己的意见,电音与摇滚、嘻哈与流行未必是颠覆性的关系),每一次技术革命,最终激活的都是更深层的人性表达。

热门推荐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