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新闻  >   体育频道  >  正文

文化中国行|侗歌越千年,歌里都是好光景

正如贵州大学音乐学院侗族音乐专家吴培安教授在为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侗族大歌舞台表演创作人才培训班”授课时所说,侗族大歌之前是要走出鼓楼,走上舞台,走出侗寨,走出国门;现在则需要去主动适应时代需求,契合数字化媒体发展,因此侗族年轻一代应该在传承过程中主动创造,让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传承侗歌,是自然而然的事。

吴黔凤则针对侗族音乐的现代化议题,在贵州、湖南、广西、广东、上海等地和美国做过长达7年的田野调查。她在一篇关于侗歌演技的文章里,讲述了侗歌在现代社会的命运和意义。

在对前往沿海打工的侗族人进行调查后,她说:“前往广东的侗族人带着侗歌来到了广东,在连接佛山市和肇庆市的跨江高速公路大桥下,每月初一,由上千名侗族农民工组成的百余戏班聚集于此,自挂幕布、自导流程,进行侗戏表演。这些侗戏班有传统的戏本,也有自己根据打工经历创作的广东侗戏。”在广东打工的侗族抛光工人,还用工厂的机床对自制琵琶、二胡等乐器进行抛光,“传统的侗歌、侗戏都有了明显的都市化特征。”

这种和歌唱一起进行的迁移,并不是说单靠唱歌就能消弭融入大都市要遭遇的种种困难,“而是说如果没有侗歌侗戏,离乡离土的侗族人该如何应对城市化带来的种种挑战。”吴黔凤这样分析侗歌在充满迁徙和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的作用。

她说源自侗族南部方言琵琶歌中的开堂歌“饭养人体歌养心,水养鱼儿米养鸡”,为我们解答了侗族人为什么要带着侗歌一起迁移。“侗歌于歌者而言,是一个养心意义的世界,在歌唱时,歌者的内心和情绪得到充分满足,体会到与寻常不同的神圣感,当歌者离乡离土、流动到陌生的环境中,侗歌作为侗族人心灵依靠的功能更加明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黄蔚

文、图/舒畅

编辑/刘立超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2025 03/21 13:33 当代先锋网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

文化中国行|侗歌越千年,歌里都是好光景

(7/8)
明珠号